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曲艺: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2017-12-12      本刊记者 段崴 莫倩

  • 76759833_4.jpg

    2007年1月3日,河北唐山,相声演员姜昆(中)在康复村与人们合影。此次慰问演出,是2007年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促和谐、树新风”活动的第一站。 摄影 巩志宏/新华社

  • 251642135_8.jpg

    2016年1月28日, 春黔社的志愿者在贵州贵阳火车站候车室表演快板。 摄影 刘续/新华社

  • 239258103_11.jpg

    2015年3月2日,来自河北保定的民间艺人在山东胡集书会上表演西河大鼓。 新华社 供图

  • 20171020103547640ta.jpg

    2017年10月20日,在浓浓的吴语评弹曲艺声中,上海博物馆“游艺·初回”第一场演出“吴门书札弹唱”在博物馆中央大厅举行。 摄影 张亨伟/中新社

  • 19990120051a.jpg

    1999年,由北京鲲鹏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相声网在北京开通,姜昆(右二)与中国著名相声演员郭全宝(二排左一)、李文华(二排右一)、常宝华等,通过互联网看相声。 中新社 供图

  • VCG11500870041.jpg

    2017年2月11日,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少杰在天津给孩子们演示快板的手眼身法步。 视觉中国 供图

< >

  20175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祝酒辞中这样说道:“在北京,你可以游览古老的故宫、长城、天坛,也可以参观现代派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你能听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也能欣赏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

  “在中国重要的外交场合,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被中国国家领导人特意提了出来,这是相声界的光荣。”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包括相声在内的中国曲艺艺术,遇到了一个好的发展时期。”

  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国家领导人就一直对中国传统曲艺关爱有加,都以不同方式给予曲艺以关心,这促进了曲艺的发展,也为曲艺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1015日,习近平提议并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姜昆作为曲艺界代表之一参加。

  在姜昆看来,今天多元化时代是文艺发展的好时代,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形式,在保持自身健康、长远发展之时,需要更多地走向基层观众。

  相声记录时代变化

  相声这一曲艺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相声还有社会学的记录意义。

  姜昆认为,相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教科书,有趣味性也有知识性。当传统社会生活样貌逝去之时,相声为它创造了艺术形象的保存空间。因而,人们能够在相声中听到曾经回荡在街头的叫卖声,了解社会民俗中的红白喜事场景及各种规矩,领略民间十八般武艺,熟悉“满汉全席”的佳肴……

  同时,相声记录时代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演员由旧时的“撂地”艺人,变为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与建设者。一批相声大师对相声的革新,提升了新时期的社会文化格调。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反映时代的作品:《找舅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现新兴工业城市包头的巨变;《画像》写新时代农民;《登山英雄赞》赞扬中国健儿第一次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批判“四人帮”;《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辛辣讽刺。

  同时,相声具有美学价值。相声作品中勾勒的艺术元素与画面,如果全部放在一张白纸上画成一幅图,那会变得甚为杂乱。然而,相声将这些元素与画面进行了艺术化组合后,构建了一个清晰且有秩序的故事。如此一来,在观察社会、体验社会之时,相声还保持了美学意义。

  “但是,我们现在缺乏认真地研究,忽略了这些价值。”姜昆坦言,经典的相声都源于现实生活,但现在的一些作品与生活存在距离,这也拉开了观众与相声作品的距离。相声需要有故事缘起及对所处时代的体会。“在如今的一些作品中,感官刺激代替了思考,庸俗代替了通俗,甚至艺术让位于市场,做了市场的奴隶,缺乏艺术深度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美感。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形式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健康、长远的生存。”

  姜昆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产品在面向大众时,也应该肩负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培养大众良好欣赏品味的责任。如果大众的欣赏趣味受到了误导,便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上产生危害,而这种危害会影响几代人。“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声演员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耐心,要忍得住寂寞,要思考问题。”

  “我们”的曲艺

  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曲艺形态由曾经的一元主导到如今的多元并存。在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曲艺从基层发芽,在基层开花。

  历史悠久的中国曲艺,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曲艺文化、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工作。1992年成立的中华曲艺学会,承担了中国曲艺理论、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姜昆担任学会的会长。基于学会这一平台,大量曲艺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工作得以开展,“比如书籍的编辑出版、口述历史的采集和整理。有些工作甚至是抢救性的,一些艺术家,做完口述历史不久就‘走’了。”同时,学会还进行外国艺术名家研究等活动。这都为大众了解曲艺提供了途径,也为中国曲艺的研究承担了拾遗补缺的任务。

  注重曲艺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姜昆,还注重参加基层文化公益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包括姜昆在内的很多艺术家便参与了公益演出。他们前往基层,带去欢乐与艺术熏陶的氛围。姜昆清楚地记得当时到基层演出时当地人与他聊天的话题。“基层的老百姓很少讲自己的白薯多好吃、小米粥多好喝,他们总是讲自己的家乡曾出过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著名的院落,曾经出过几个状元几个进士。这都是文化上的东西。”这让姜昆很受触动,也让他了解了基层百姓对文化的认可与需求。

  20041224日,在一个建筑工地,我穿着工人的大衣,哆哆嗦嗦地照了张相,转身脱了那衣裳,给建筑工人说相声。”这场演出的消息登上了第二天的报纸,不久,中宣部做出了鼓励艺术家们到基层的批示,推动了公益活动“送欢乐 下基层”的开端与开展。2006年,“送欢乐 下基层”活动被正式定为中国文联的重要文化惠民活动。到今天,“送欢乐 下基层”已累计前往全国不同的地方演出了300场。

  福建宁化县的一次基层演出,让姜昆印象深刻。“演员只有15个人,但现场的小板凳挤了两万多个。基层的百姓对文艺的渴望可见一斑。”

  继承了几代人的公益传统,专门的文艺志愿者组织—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于2013年成立。协会设立了三条原则:第一,自愿;第二,具有奉献精神;第三,不计报酬。“如果带有强迫性的,就失去了志愿者的意义;志愿者需要有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技术、才能、技艺或者某一方面的专长,展现给社会。当然,不计报酬不是不给报酬,是不要计较报酬。”姜昆解释道。

  据姜昆回忆,在甘肃武都的一个小学,协会的志愿者在完成三个月的教学之后,学生舍不得他们离去,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会来。“让人看了很难过,也很感动。”姜昆说,孩子们的这份需要,也是让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什么我有活动就参加?咱们国家太大了,文化需求量大,各地文化差距也大。基层需要文化公益活动,而文化公益活动也应该走进基层,让老百姓直接接触到具有良好品味的精神产品。”姜昆说。

  曲艺,是一种平民艺术,从民间来,也要到民间去。曲艺,走进了市井,便也体现出了价值。  

  (本报道得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大力支持)

上一页

下一页

前世今生“画”相声
传统与传承:那么远?这么近!

曲艺: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2017-12-12      本刊记者 段崴 莫倩

  20175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祝酒辞中这样说道:“在北京,你可以游览古老的故宫、长城、天坛,也可以参观现代派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你能听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也能欣赏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

  “在中国重要的外交场合,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被中国国家领导人特意提了出来,这是相声界的光荣。”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包括相声在内的中国曲艺艺术,遇到了一个好的发展时期。”

  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国家领导人就一直对中国传统曲艺关爱有加,都以不同方式给予曲艺以关心,这促进了曲艺的发展,也为曲艺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1015日,习近平提议并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姜昆作为曲艺界代表之一参加。

  在姜昆看来,今天多元化时代是文艺发展的好时代,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形式,在保持自身健康、长远发展之时,需要更多地走向基层观众。

  相声记录时代变化

  相声这一曲艺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相声还有社会学的记录意义。

  姜昆认为,相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教科书,有趣味性也有知识性。当传统社会生活样貌逝去之时,相声为它创造了艺术形象的保存空间。因而,人们能够在相声中听到曾经回荡在街头的叫卖声,了解社会民俗中的红白喜事场景及各种规矩,领略民间十八般武艺,熟悉“满汉全席”的佳肴……

  同时,相声记录时代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演员由旧时的“撂地”艺人,变为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与建设者。一批相声大师对相声的革新,提升了新时期的社会文化格调。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反映时代的作品:《找舅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现新兴工业城市包头的巨变;《画像》写新时代农民;《登山英雄赞》赞扬中国健儿第一次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批判“四人帮”;《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辛辣讽刺。

  同时,相声具有美学价值。相声作品中勾勒的艺术元素与画面,如果全部放在一张白纸上画成一幅图,那会变得甚为杂乱。然而,相声将这些元素与画面进行了艺术化组合后,构建了一个清晰且有秩序的故事。如此一来,在观察社会、体验社会之时,相声还保持了美学意义。

  “但是,我们现在缺乏认真地研究,忽略了这些价值。”姜昆坦言,经典的相声都源于现实生活,但现在的一些作品与生活存在距离,这也拉开了观众与相声作品的距离。相声需要有故事缘起及对所处时代的体会。“在如今的一些作品中,感官刺激代替了思考,庸俗代替了通俗,甚至艺术让位于市场,做了市场的奴隶,缺乏艺术深度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美感。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形式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健康、长远的生存。”

  姜昆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产品在面向大众时,也应该肩负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培养大众良好欣赏品味的责任。如果大众的欣赏趣味受到了误导,便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上产生危害,而这种危害会影响几代人。“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声演员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耐心,要忍得住寂寞,要思考问题。”

  “我们”的曲艺

  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曲艺形态由曾经的一元主导到如今的多元并存。在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曲艺从基层发芽,在基层开花。

  历史悠久的中国曲艺,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曲艺文化、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工作。1992年成立的中华曲艺学会,承担了中国曲艺理论、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姜昆担任学会的会长。基于学会这一平台,大量曲艺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工作得以开展,“比如书籍的编辑出版、口述历史的采集和整理。有些工作甚至是抢救性的,一些艺术家,做完口述历史不久就‘走’了。”同时,学会还进行外国艺术名家研究等活动。这都为大众了解曲艺提供了途径,也为中国曲艺的研究承担了拾遗补缺的任务。

  注重曲艺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姜昆,还注重参加基层文化公益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包括姜昆在内的很多艺术家便参与了公益演出。他们前往基层,带去欢乐与艺术熏陶的氛围。姜昆清楚地记得当时到基层演出时当地人与他聊天的话题。“基层的老百姓很少讲自己的白薯多好吃、小米粥多好喝,他们总是讲自己的家乡曾出过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著名的院落,曾经出过几个状元几个进士。这都是文化上的东西。”这让姜昆很受触动,也让他了解了基层百姓对文化的认可与需求。

  20041224日,在一个建筑工地,我穿着工人的大衣,哆哆嗦嗦地照了张相,转身脱了那衣裳,给建筑工人说相声。”这场演出的消息登上了第二天的报纸,不久,中宣部做出了鼓励艺术家们到基层的批示,推动了公益活动“送欢乐 下基层”的开端与开展。2006年,“送欢乐 下基层”活动被正式定为中国文联的重要文化惠民活动。到今天,“送欢乐 下基层”已累计前往全国不同的地方演出了300场。

  福建宁化县的一次基层演出,让姜昆印象深刻。“演员只有15个人,但现场的小板凳挤了两万多个。基层的百姓对文艺的渴望可见一斑。”

  继承了几代人的公益传统,专门的文艺志愿者组织—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于2013年成立。协会设立了三条原则:第一,自愿;第二,具有奉献精神;第三,不计报酬。“如果带有强迫性的,就失去了志愿者的意义;志愿者需要有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技术、才能、技艺或者某一方面的专长,展现给社会。当然,不计报酬不是不给报酬,是不要计较报酬。”姜昆解释道。

  据姜昆回忆,在甘肃武都的一个小学,协会的志愿者在完成三个月的教学之后,学生舍不得他们离去,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会来。“让人看了很难过,也很感动。”姜昆说,孩子们的这份需要,也是让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什么我有活动就参加?咱们国家太大了,文化需求量大,各地文化差距也大。基层需要文化公益活动,而文化公益活动也应该走进基层,让老百姓直接接触到具有良好品味的精神产品。”姜昆说。

  曲艺,是一种平民艺术,从民间来,也要到民间去。曲艺,走进了市井,便也体现出了价值。  

  (本报道得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大力支持)

  • 76759833_4.jpg

    2007年1月3日,河北唐山,相声演员姜昆(中)在康复村与人们合影。此次慰问演出,是2007年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促和谐、树新风”活动的第一站。 摄影 巩志宏/新华社

  • 251642135_8.jpg

    2016年1月28日, 春黔社的志愿者在贵州贵阳火车站候车室表演快板。 摄影 刘续/新华社

  • 239258103_11.jpg

    2015年3月2日,来自河北保定的民间艺人在山东胡集书会上表演西河大鼓。 新华社 供图

  • 20171020103547640ta.jpg

    2017年10月20日,在浓浓的吴语评弹曲艺声中,上海博物馆“游艺·初回”第一场演出“吴门书札弹唱”在博物馆中央大厅举行。 摄影 张亨伟/中新社

  • 19990120051a.jpg

    1999年,由北京鲲鹏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相声网在北京开通,姜昆(右二)与中国著名相声演员郭全宝(二排左一)、李文华(二排右一)、常宝华等,通过互联网看相声。 中新社 供图

  • VCG11500870041.jpg

    2017年2月11日,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少杰在天津给孩子们演示快板的手眼身法步。 视觉中国 供图

前世今生“画”相声
传统与传承:那么远?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