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63132269-1111.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4年 >> 2024年全国两会 >> 两会零距离 >> 正文

杜占元:利用数字化机遇 运用新技术为国际传播赋能

2024-03-06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去年以来,ChatGPT、Sora等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涌现,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就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机遇,运用新技术为国际传播赋能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杜占元认为,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动力引擎。但自古以来,技术创新总是建构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并行如,用于训练AI模型的数据,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偏差、内容偏见、历史偏见、技术偏见等特征,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的语言模型可能造成系统性偏见。对国际传播来说,AI大模型的数据集是否包含中国数据,不同国家的数据对模型影响的权重有何不同等都会影响到中国形象的传播。在一些国际热点事件中,虚假信息、不负责任的报道层出不穷,一些国家和媒体恶意抹黑他国或误导受众的情况不时发生,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假信息制造和传播的成本

  杜占元指出,人工智能之争不仅是技术竞争,也是话语权之争。对国际传播机构来说,要高度重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防止国际舆论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不仅需要以技术手段防止信息鸿沟,更需要以技术手段弥补信任赤字。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推动科技向善而行,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假信息的生产、传播进行监测,发挥技术的力量遏制和消除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净化传播生态,增强国际传播的公信力和价值

  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机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杜占元介绍,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中,中国外文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创新,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 /人民画报

  一是聚焦战略引领。目前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在国际传播多场景应用,有效推动了智能传播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中国外文局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出版和中国思想对外宣介中的应用。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多语种内容的批量翻译输出成为现实,远程翻译、线上同传等翻译新业态也在快速发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翻译”新模式,将推动翻译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三是加快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国际传播正在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阶段发展。树立融合发展思维,在媒体传播、文化传播、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路径,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和管理重构,推动人与技术、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将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四是深化跨界合作。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布局,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助力。近年来,中国外文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的“加快融合发展”的要求,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实施“新媒体融合传播工程”“智慧外宣工程”的发展方向,发起成立了“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实验室,将国际传播专业优势与相关机构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内外国际传播、技术应用、翻译实践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结合、面向产业发展服务,不断探索国际传播工作的新业态和新方法,不断增强对外传播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