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4年 >> 2024年全国两会 >> 两会零距离 >> 正文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要用好多元形态、多种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满足国际受众对中国多方面信息的需求,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当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全球涉华民意调查项目仍由西方国家的民调公司、研究机构、媒体组织和行业组织等主导;英文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上的占比超过70%,大部分国际受众借助西方媒体了解中国。在很多西方受众眼中,一些外国朋友“亲眼所见”的事实,在西方媒体上却被视而不见,代之以大量虚假甚至是刻意抹黑中国的报道。这也说明,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蓄意抹黑和长期有失偏颇的报道影响下,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认知与事实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又普遍期待中国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期待在重大问题上更多听到中国声音。
基于此,杜占元认为,要用好多元形态、多种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满足国际受众对中国多方面信息的需求。对此,他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一要创新国际传播的内容,既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的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的世界故事,聚焦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治理、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人工智能、人道主义等领域,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传播。
二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遵循精准传播、分众传播的原则,根据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三要创新国际传播的手段方法,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传播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主阵地,国际传播产品形态向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变,不断扩大传播受众覆盖面,提高面向国际受众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要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主张的广泛理解认同,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