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4年 >> 2024年全国两会 >> 两会零距离 >> 正文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看待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在促进民心相通、增强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杜占元认为,文明共存能够架起交流交融的友好之桥,文明交流能够筑牢相知相亲的价值根基,文明互鉴则能构建共生共荣的美好世界。在促进民心相通、增强交流互鉴方面,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双方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更加稳固,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纽带。
杜占元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也更加重要。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国际论坛、研讨会、文化赛事、展览展示等活动,还发起设立了“兰花奖”以鼓励表彰那些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国际人士和机构。这些活动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各国文化机构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时代责任。杜占元表示,中国外文局作为专业的国际传播机构,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未来也将持续不懈推进相关工作。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首先,以文明共存架起交流交融的友好之桥。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基于不同历史、国情、习俗等因素孕育出不同文明,共同绘就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低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必然导致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人类文明的色彩才会更加丰富,人类发展的前景才会开阔光明。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心相连、手相牵。我们应当坚持和合理念,摒弃偏见和傲慢,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包容不同中谋求大同,积极架设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努力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美美与共。
其次,以文明交流筑牢相知相亲的价值根基。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历史上,由于地域、语言和认知等差异,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曾面临许多掣肘因素,但是人类社会推动文明交流的努力却从未停止。三千多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本质上是不同文明要素接触、碰撞、组合与变奏的历史。今天,科技发展为各国文明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尽管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还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是相通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切实回应了国际社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的普遍期待,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拉紧了价值纽带。我们应当发扬包容精神,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增进理解信任,消弭隔阂冲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
再次,以文明互鉴构建共生共荣的美好世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始终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照亮人类发展的前行之路。当今时代,世界正处于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之中,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科技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加剧了各国经济复苏的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地区冲突和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正在面临的各种共同挑战的应对,需要文明互鉴的坚实基础。我们应当秉持开放态度,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聚焦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广泛汲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互利共赢的发展智慧、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团结合作的相处之道,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