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整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我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有了总规划、总方略、路线图,数字政府建设迈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规划陆续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要求。
专门设立管理部门统筹建设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首要工作是体制机制改革。大多数省份选择成立独立的大数据管理部门,以数据统筹和治理为抓手,通过实现打通、共享、利用跨地区、跨部门政务数据,推动政府的数字化变革。
截至 2020 年底,已有至少 19 个省级地方政府设立了大数据管理机构。在隶属关系上,大数据管理机构一般为政府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或事业单位;在组建模式上,存在对相关部门职能进行重组、在原有职能部门增加职责、加挂牌子三种模式;在职责范围上,主要关注于宏观战略规划和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对于统筹整合政府数据资源的重视较为不足。
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根据《2020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 年的第65 位上升到2020 年的第45 位,“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从2018 年的第34 位跃升到第9 位。
服务平台覆盖面迅速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覆盖面迅速扩大,信息整合共享工作基本实现“网络通、数据通”阶段性目标。
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普惠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等为切入口,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为途径,不断推动政务服务改善。各地积极搭建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涌现出一批政务服务改革的亮点做法,推动了公共服务普惠化。
典型案例显现初步成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一些数字化发展走在前列的省份,已经大规模借助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社会治理,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实时感知、连接和追踪,提升管理效率和精细度。
杭州“城市大脑”助力交通治堵
2017 年杭州市上线城市大脑交通平台,以人工智能辅助交通治堵为突破口,开启“用数据研判、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模式。2017 年杭州市高峰拥堵指数排名迅速从全国第 8 降至第 48 名,路网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也实现逐年下降,治堵效果明显。
苏州“智慧水利”焕新生态治理模式
2019 年,苏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智慧水利试点城市,苏州市水务局与华为公司、苏州移动等合作建成河湖监管平台,通过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等方式,实现对辖区河湖的智能监管。2020 年 3 月,苏州河湖监管平台成功入选水利部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河道管理及污染治理提供了良好范本。
大数据平台赋能市场监管
沈阳市 2020 年上线的共享单车监管平台能够对共享单车企业实施配额投放管理,通过为配额内车辆发放带有二维码的专属标识,与车身自有二维码和车架号等信息关联,为单车建立“户籍”,实现单车投放的合理规划。
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依托大数据开发形成健康码、通信行程卡、物资调动等应用平台,助力实现疫情精准防治、科学管控。
大数据平台快速形成防控对策
运用三大电信运营商基础数据,借助手机行程追踪功能,辅之以疫情大数据分析模型,平台可以实现对涉疫人群点、线、面三维追踪,快速形成疫情防控对策。
调度平台优化物资供应
提供数据采集、组织调度、视频会商、物流监控、电子订货、供需对接、产融合作等功能,覆盖应急物资需、产、储、采、供各环节,能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各类风险及突发事件提供重点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支撑服务。
未来发展方向
2022年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研究报告——数字政府的实践与创新(2021 年)》、《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