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欧班列:中国快车带来世界红利

2022-09-20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7月11日,一列从重庆出发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港。至此,中欧班列(重庆)线路成为首条重箱折列(41个40尺重箱折算为1个折列)累计破万的中欧班列线路。

  截至2022年5月,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5.5万列,运送货物达480万标箱,为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克服全球物流不畅、运力不足等困难,成为保障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物流通道,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创国际物流新格局

  目前,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我国已有的中欧班列运行路线主要有三条,分别是西、中、东线。其中,西部(中西部)中欧班列的出境地点在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铁路相连;中部(华北地区)中欧班列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境,与蒙古国、俄罗斯铁路相连;东部(东南沿海地区)中欧班列运行线的出境地点在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和黑龙江绥芬河口岸,与俄罗斯铁路相连。三条线路均途经俄罗斯、波兰等国通达欧洲其他各国。

  中欧班列“渝新欧”的诞生,源于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随着沿海地区用工成本逐渐上升,大量的制造业开始退居内陆。而以汽车、摩托车、重化工装备产业为主的重庆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引进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于是,重庆市政府开始与各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接洽。由于深居西部内陆腹地的重庆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过海”,但耗时过久;要么通过空运,但费用极高。为了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及配件及时运出去,2011年3月,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渝新欧”成功开行,它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把中国西部地区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40多天缩短到15天左右。

  惠普、华硕、宏碁、富士康等电脑生产商成为中欧班列“渝新欧”最早的一批客户。然而,摆在这趟班列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货物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开箱检查,手续繁琐;在有些季节沿途极端温差高达70摄氏度,而很多电子产品存放温度不能低于零下20度,否则会影响其使用;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货主们的一大担忧……针对各种难题,重庆联手相关科技企业自主研发出了蓄热恒温箱,借助重庆到欧洲不同地域的温差,实现自动蓄放热,从而控制集装箱内部温度;为解决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研发出集装箱电子锁、卫星定位追踪系统,等等。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中欧班列发展进入“快车道”。此后,诸如西安、武汉、成都、苏州、广州等城市纷纷效仿重庆模式,开通了通往欧洲各个城市的货运班列。2016年6月,各条线路有了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

  中欧班列不仅是铁路运输通道,也是多式联运走廊。目前,除了在内陆主要货源地、主要铁路枢纽、沿线陆路口岸规划设立了一批中欧班列枢纽节点,还在沿海重要港口设立节点,承担中欧班列国际海铁联运功能。“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为以集装箱为载体的中欧班列海铁联运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开行模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欧班列逐渐与海运项目相联结,极大地提高了货物的运输效率。

  为了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海关总署、国铁集团共同推出“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在该模式下,海关通过铁路舱单系统对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实现对铁路货车所载的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全程监管,选择快通模式的企业无需另行办理跨省转关手续,货物整体通关效率提高,节约了费用成本,有效避免了班列在口岸积压。

  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运输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扩大到汽车配件及整车、化工、机电、粮食、酒类、木材等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增长了9倍,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提高到8%。中欧班列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支撑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彰显出韧性和担当,传递了力量和信心。

  打造“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

  在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的波兰小城马拉舍维奇,一趟趟中欧班列正在等待换轨,所搭载的货物或由此西行进入欧盟市场,或由欧洲运往中国。马拉斯维奇人口约4000人,曾是波兰重要的陆路转运站,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衰落。如今,中欧班列的开行使这座边境小城重焕光彩,成为欧盟重要物流运转集散地。

  “过去,年轻人大多到华沙等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几乎只剩下老年人。中欧班列带动了大量大批相关产业发展,也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拉舍维奇场站的快速发展。”波兰铁路货运首席执行官瓦萨维兹说。

  货物到达马拉舍维奇后,将在这里装卸运至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以及荷兰蒂尔堡等欧洲各大城市,通过公路运输进行下一级分发。根据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李远等学者的跟踪调研,物流业的繁荣拉动了汉堡、布达佩斯、马德里、华沙、马拉舍维奇、罗兹等节点城市多个行业的发展,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率平均增长4.8%。中欧班列运载的货物包含大量的中间产品和非本地消耗产品,加大了当地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促进了大量劳动力向节点城市汇聚。

  “渝新欧”“义新欧”“蓉欧”“郑欧”……10多年来,中欧班列从“一条线”变成了“一张网”。根据国家铁路局公布的信息,截至2022年8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个城市,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全境,沿线国家纷纷参与合作,分享这列中国快车带来的红利。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在海运、空运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逆势而上,始终保持常态化的运营,把防疫物资运输纳入中欧班列的重点保障范围,实行优先承运、优先装车、优先挂运机制,保证了防疫救援物资和外贸货物的国际通道畅通,对沿线国家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22年4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发送国际合作防疫物资1410万件,共计10.8万吨。中欧班列有力、高效地促进了中欧及沿线国家的抗疫合作,不仅成为连接中欧甚至亚欧之间重要的运输线,也成为特殊时期稳定国际供应链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

  推动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中欧班列“渝新欧”带来的物流条件改善,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成都经济支柱之一。班列开通后,数百家全球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成渝地区。不仅如此,我国东南沿海一些企业看到内陆港、综合保税区和中欧班列的叠加功能和政策优势,也逐渐将一些产能转移到中欧班列枢纽城市。

  近年来,中国国内大力加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和口岸扩容等硬件升级改造,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软件方面,各地在中欧班列开行过程中不断创新摸索。例如,西安等地开创了内陆港集拼集运模式,散货客户可以先入仓报关,再将货物装入集装箱,这一创新模式为广大中小货主提供了进出口运输便利;重庆等地通过陆海新通道等线路延伸服务,将中欧班列服务网络进一步向东盟国家拓展。

  从欧亚大陆的物流通道,到如今产业集聚,中欧班列不断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很多国家在中欧班列所经过的区域,因地制宜建立起工厂、物流集散基地,在降低物流成本和简化中间环节的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主要交通枢纽城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近期,中吉乌铁路规划建设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表示,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后,这条作为中欧班列西线南部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铁路将于2023年开工建设。中吉乌铁路的开通使铁路一路向西延展,有望接入伊朗和土耳其的铁路网,为欧亚地区的设施联通提供更多选项。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际班列咨询服务中心国际事务高级协调员杨杰认为,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并实际投入使用,对于发展中欧班列南向通道以及中国与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有促进作用,也能适当平衡亚欧大陆内其他过境运输通道的压力。

  随着中欧班列多通道、多路径发展,中欧班列的开行辐射范围和品牌全球影响力正在不断释放,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