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软联通”护航硬发展

2022-09-20      

撰文/张高原
  2013年,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中,中国首次提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是互联互通三大支柱。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在发布的《联合公报》中突出了法律规则、国际标准规则及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和各方务实合作。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同增效,战略规划对接日益深化。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规则标准对接也在有序推进。2017年,国家标准委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在基础设施、产能、贸易、环保、人文等多个领域加强标准化合作。中国不断深化标椎化国际合作,加强与欧洲、泛美等区域的标准化组织活动,深化中俄、中英、中德等双边标准化合作机制,推动中非标准化合作。还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国际标准化论坛、中国—中东欧标准化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动标准互联互通。截至2021年底,中国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100份标准化合作文件。建立和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实现4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个国际和区域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信息检索。“软联通”建设成效明显,并加速推进“硬联通”“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

  “软联通”助力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经过九年推进,在通关便利化、智慧边境、信息互通等方面的“软联通”取得了较好成效。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在推动进出口方面创新举措,通过与邻国微观制度对接,通过“绿色通道”“跨境代驾”“空中陆桥”等方式保障贸易联通的“可持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助力“一带一路”框架内融资、投资规则标准与国际接轨。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合作示范项目、合作论坛、突破重点领域等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中国与14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有152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参与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软联通”助力“硬联通”

  随着“中国标准”不断走向世界,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为传统基建和新型基建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助力“一带一路”一系列“惠民生、可持续”的基建项目落地: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采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堆型;2021年12月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按照中国铁路I级标准设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施工同样采用了中国标准设计。

  此外,作为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中国高铁项目,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已成功下线;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使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得以走进东非;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的开通运营,实现了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和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首次对接;而近期由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的我国主持制定完成的《高速铁路设计基础设施》标准和《高速铁路设计供电》标准,则是中国充分依托国际标准化平台、为世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软联通”助力“心联通”

  2021年,我国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断提高规则标准能力建设。

  2017年,我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助力“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本土化”。如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发先进育种技术,推动优良品种增产增收,助力肯尼亚减贫和农业发展。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通过促进双方兽医生物技术的交流,推动建立中哈动物疫病联合防控体系,有助于消除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技术性障碍。随着2021年国家第三批20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目前已有5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现跨国技术对接,涉及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

  “一带一路”“软联通”不仅在宏观层面推动规则标准对接,也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层面推进制度创新。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在国门社区创新建立“居商说事”制度、三方联调机制。每月“逢九”为“居商接待日”,为社区中缅商民纠纷提供解决。通过“调解员、中缅两国村社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三方联调机制,建立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协调中缅边民纠纷。解决纠纷方式由“传统的民间自行解决”向“有制度、多方联合协调”转变。德宏片区不断创新涉外纠纷机制,建立多元化解多方联动机制,还引入侨联等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这一系列“软联通”的创新举措拉近了“一带一路”在边境地区的民心。

  此外,在建设“健康丝路”中,我国牵头制定了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器械国际标准,为大量呼吸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向国际社会发布医用防护口罩等38项国家标准外文版,为防疫物资生产、出口提供有力支撑。“健康丝路”标准的对接,推动了国际抗疫合作。

  “软联通”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 “软联通”在现有国际标准基础上推动规则创新。遵循现有国际规则,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实际,充分考虑相关国家的利益和需求,推动相关规则标准创新。推动“标准化+定制化”的“软联通”建设,将国际标准和当地实际结合,推动形成“一带一路”创新规则体系。建立统筹“一带一路”国际规则标准“软联通”的专门机制,减少相关企业联络协调和争端调解成本,调和并匹配相关方的利益。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规则标准创新。通过“硬联通”和“心联通”建设推进创新规则多方认可。在宏观规则标准对接的同时注重微观层次的“软联通”,如与邻国在跨境地区的“一带一路”微观制度创新。

  “一带一路”“软联通”将国际通用标准和中国标准相结合。依托世界贸易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机构,推进国际通用规则和中国标准对接。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等优势领域的“中国标准”发挥引导作用,推进国际标准纳入中国方案,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和话语权。制定发布成体系的中国标准外文版,满足企业需求,推动境外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软联通”探索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软联通”是扩大和深化“一带一路”项目合作的重要保障。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实承受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要结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制定新版《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规划》,提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化国际合作水平。调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境外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优先在农业、减贫等关乎民生的领域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标准化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中国标准”示范效应。

  张高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