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上的创新之源

2022-09-20      

撰文/本刊记者 静图
  共建联合实验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以此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科技水平,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据中国科技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和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立项合作频仍

  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并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等4项行动。此后,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为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

  2021年8月,中国—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安徽合肥宣布成立,该实验室将为中哥两国组织开展果蔬产业生物育种高水平研究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平台;2021年12月,中国—俄罗斯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黑龙江哈尔滨启动,该实验室通过联合研究、学术交流、国际技术转移等形式,打造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层面科研创新合作平台;2022年8月,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山西太原揭牌,聚焦两国电磁领域的相关合作……这些都属于中国公布的第三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名单中的重点项目。2021年8月,中国科技部公布最新一批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名单,20家实验室入围。自此已有53家中外合作的联合实验室榜上有名。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科技合作的一项创举。“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面临着众多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问题。中国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不同,互补性强,具有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一致需求。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共同研究解决其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无疑将得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广泛支持与高度认同,并将从战略层面助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和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具体在科研项目合作上,自2016年以来,共支持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中央财政经费29.9亿元。在创新平台合作方面,现已启动建设了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涉及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科研成果凸显

  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调动了众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强化科技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联合攻关能力,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沙漠地区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直是困扰埃及农业发展的难题。2019年,中国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在埃及开罗成立国际联合节水灌溉实验室,致力于研发节水灌溉系统,助力埃及开展沙漠种植。3年来,中埃双方建起两个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试验基地,总面积320亩,并与埃及当地企业合作,示范推广3万多亩。“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不仅便于我们获得实验数据,还能培训学生使用这些系统。”艾因夏姆斯大学农学院院长艾哈迈德·贾拉勒说,发展沙漠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缺水缺电,而灌溉实验室共同研发的节水灌溉系统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下渗透管,使当地的节水率达到40%。同时,新研制的灌溉系统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实现远程控制。

  202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葡萄牙科技基金会联合牵头筹建的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上海启动。目前该实验室已在海洋与空间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近年来,中葡两国开展了多维度交流合作,已有3家中国—葡萄牙“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筹建,领域覆盖空间海洋、材料、文化遗产等重点领域。葡萄牙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部部长埃托尔认为,科技合作一直是葡中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这些领域建设的联合研究平台,正在为联合研究、人员交流、产学研结合等发挥重要作用。

  深化人员交流

  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界强化了交流与互动,并促使中外更多的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机制。

  在巴西圣保罗州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内的一座小楼里,坐落着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6月,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这个实验室每天有数百位中巴专家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实验室的屏幕上,巴西多地监测站点的数据和北京数据中心的数据实时共享。实验室旁边的设备室里,来自中国的钠钾双波长同时探测激光雷达、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设备为两国科研团队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巴方运营负责人若阿金·科斯塔介绍,实验室成立后已迎来数批中国的科研团队。“空间天气的研究需要不同国家的协同合作且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中方在巴西设立实验室后,我们看到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中方在专家资源、设备等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数批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前往中国深造,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正是像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一样的众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正在加速推进。同时,通过科技交流合作,中国在“一带一路”有关国家的知识界、科学界培养一批“知华、亲华、爱华”的青年骨干人才和高层人才,通过知识界和科学界的有效沟通带动起各阶层、全社会的“民心相通”。

  持续进行完善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施5年多来硕果累累,但也存在需求与供给衔接不够,合作范围有限、产业布局与其人才需求、科技支撑缺乏协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协同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建立产学研融合互动机制,强化需求与推动相结合,并以“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工作。

  多位专家表示,一方面要注重产学研结合,要注重实验室经贸合作需求牵引,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为长效支撑,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智力优势,建立共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依托实验室等平台设立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计划,坚持市场导向,以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及产业合作,贸易往来为需求牵引,协调高校、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予以定向推动。此外,还要围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及科技需求,凝练科技合作的若干重点任务,以合作项目的方式汇聚相关国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开放科研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相应保障。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