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潜力巨大
2022年11月7日,国新办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强调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这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空间信息技术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打造空间信息技术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垄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形成了制约。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空间信息技术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呼声。
打造空间信息技术命运共同体契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科研水平有限。然而,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强劲动力。2022年12月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在对47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调查发现,这些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发展主引擎之一。这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空间技术合作、打造空间信息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契机。
打造“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命运共同体,中国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障。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载人航天、自主卫星遥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技术等空间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相应的地面接收基础设施和数据处理系统水平、规模与服务能力也走在世界前列,能为沿线国家提供可靠、稳定、安全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持。
上述因素预示着“一带一路”沿线打造空间信息技术命运共同体的潜力巨大。
空间信息技术进展迅速
“一带一路”建设9年多来,也是中国空间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航天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沿线国家卫星天地一体化应用等方面硕果累累。
在卫星通信领域,中国已有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7颗,转发器总数量接近300个,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后,形成了“自西向东排开,从印度洋至马六甲海峡再至南海海域”态势,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在卫星遥感领域,中国—巴西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洲许多国家的国土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中国在印尼、老挝等19个国家建成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高分专项”系列卫星、北京二号、吉林一号、高景一号等遥感卫星提升了中国遥感数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展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并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北斗导航系统区域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此外,过去9年多来,中国还为“一带一路”沿线用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帮助建设地面站、培训卫星人才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特别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并依托开放星箭接口标准,为各类卫星提供“顺风车”“私人订制”服务。
沿线国家获益良多
目前,“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空间遥感技术,空间导航技术,空间通信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环境、防灾等方面获得了众多实惠。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的国际河流,总长约4880千米,把中国和湄公河五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使其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国与沿线五国启动“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合作中心”建设。计划通过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高分遥感卫星搭建共享协调平台,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保监测、能源综合应用等方面加强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
2017年“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合作中心”初步建成,立即发挥了巨大成效。六国通过共享协调平台,实时查看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等情况,并综合分析各规划水平年需水要求、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供水潜力,共同提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方案,从而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纷争自此大幅下降。
据了解,“一带一路”建设9年多,空间信息技术合作使沿线众多国家收获满满。例如,遥感卫星合作为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监测、灾害防测发挥积极作用,北斗卫星数据为柬埔寨的物流管理应用、老挝的农林业精准管理、新加坡的港口精细管理作业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通过空间信息技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城市发展、交通布局、自然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未来愿景更加远大
“一带一路”建设9年多来,空间信息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随着中国以北斗导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飞速进展,空间信息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更加远大。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空间信息技术合作中仍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应用和产业为目标,做好空间信息技术合作的顶层策划。加强对遥感、导航、通信卫星信息的应用需求和市场前景分析,激发沿线国家的合作热情,并做好顶层实施策划,坚持民商融合发展道路,盘活在轨卫星资源,构建具备连续、稳定服务能力的天地资源系统,大幅度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和服务能力。
二是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工程协调和推进机制,大力协同推进空间信息工程的实施。要继续按照开放、包容、共享、共用的理念,结合重点项目安排,建立跨部门的工程协调和推进机制,充分吸收工程建设、空间信息应用、系统运营维护、金融投资管理等多行业多领域的机构参与,构建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参与的工程实施主体。
三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形成空间信息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加强政府指导和监管,探索形成空间信息应用的商业化模式,推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技术合作健康、有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