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共促全球粮食安全

2023-02-27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世界正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冲击,粮食供需不均衡、不稳定性增加。2022年7月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2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近30%的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有8.28亿人受到饥饿影响,这一数字比2020年增加了4600万。据预测,即使全球经济实现复苏,到2030年仍有近6.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守牢国家粮食“安全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等一系列具体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1年底,中国粮食实现“十八连丰”,包含三种主粮的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粮食储备水平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83公斤,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说,中国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方面为世界树立了一个非凡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表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在未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也会持续存在。遵循“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入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粮食生产理念,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升到2021年的超过61%。

  事实证明,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单纯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牢牢抓紧“中国粮袋”,端稳“中国饭碗”,守住粮食“命根子”“生命线”,走好粮食安全路。

  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不让任何人掉队”,是2022年世界粮食日主题,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助力。美国《世界谷物》杂志2022年1月20日发表的题为《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文章说,所有国家都誓言要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但是近年来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多次克服困难、雪中送炭,为最需要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2022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3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援。

  2022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宣布向斯里兰卡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11月4日,新一批粮食运抵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斯里兰卡政府表示,中国在斯里兰卡困难时刻率先伸出援手,慷慨捐赠1万吨大米。这些大米将为斯里兰卡全国9个省份、7900所学校、超过100万学生的学生餐项目,提供粮食支持。

  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对外开展农业国际援助,切实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自身保障能力。

  在南非,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平台中粮国际有限公司和南非本地农场在种植、采购、加工、贸易、物流等全流程的各个环节密切协作,形成了一种新型产销合作模式。农场主分享本地化运营、农作物耕种等方面的经验,而中国企业则充分运用规模化经营优势,为农场主提供更便宜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双方的合作互惠共赢,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农民更可以放心生产。

  此外,中国通过在柬埔寨、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等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为有关国家培养农业技术力量搭建平台。通过援建佛得角农产品初加工中心、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东帝汶粮食加工和仓储设施等项目,帮助有关国家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减少粮食产后浪费,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为受援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显示,截止2019年底,中国共向37个亚非国家派遣了81个农业技术专家组、808人次,在非洲国家援建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有关国家试验并推广高产新品种,指导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发展信心。目前,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和适用技术,务实地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发展合作

  从把粮食安全列入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到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粮食减损国际合作,再到呼吁各国保持粮食贸易开放、畅通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国不断汇集汇聚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全球合力,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2021年9月9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以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节粮减损是国际社会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举措。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还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投入成本,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因主观因素导致的人均粮食浪费位居全世界前列,因生产过剩粮食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是触目惊心。以美国为例,其每年因粮食生产过剩浪费1.4亿亩耕地、220亿吨水、3.5亿公斤农药、635万吨化肥。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粮减损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中国积极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推动粮农治理能力,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围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减损能力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更好地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和政策对话协调,促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中国在节粮减损上做“加法”、粮食浪费上做“减法”,不仅显示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决心与能力自信,也表明了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食物安全的积极力量。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共同减少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共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