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2023-02-27      

撰文/本刊记者 种亚图
  2022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界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有了更多的期待。新年伊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接受本刊专访,对世界经济作了全面分析,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丝路瞭望》:过去一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种情况下,您如何看待202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陈文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是判断2023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走势的遵循。2022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等重大事件,世界经济增长与原先国际经济组织的预期相比基本上是腰斩的。基于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日前纷纷发表预测,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会低于2022年。一些知名智库和经济学家甚至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会进入深度衰退。

  正确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对于把握中国2023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我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的走势将取决于“五个缓和”,即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缓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缓和、美元暴力加息的缓和、乌克兰危机的缓和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这五个方面缓和与否,将决定2023年世界经济走势。综合最近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我认为“五个缓和”大概率是会实现的。这将使2023年世界经济走势不会如之前诸多国际组织预期的那么悲观,发展形势甚至可能好于2022年。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可持续性,导致经济下行甚至深度衰退的存量矛盾和增量矛盾仍然同时存在。如果“五个缓和”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逆转,或者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趋向一致,世界经济也很可能陷入危机之中。

 
  《丝路瞭望》:您认为目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陈文玲:尽管我对2023年世界经济发展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乐观,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重大风险,需要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抵御存量风险叠加增量风险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分别是世界经济面临下行、滞涨乃至深度衰退的风险,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风险,世界各国难以持续的财政政策风险,全球企业大规模倒闭潮和劳工大规模失业潮引发的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的风险,以及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分别引发的风险。

  对于2023年经济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和投资机构把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调到3%以下,意味着他们判断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花旗银行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只有0.7%,并强调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将分别收缩1.5%和0.4%。主要经济体低增长一定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

  需要注意的是,新一轮全球滞胀已露端倪,全球经济的下行趋势也非常明显。如果大国竞争博弈升级,人为推动的产业链脱钩断链重构风险加大,疫情延宕加剧产业链物理形态上的供给冲击、脱钩、分离、断链,以及乌克兰危机等造成能源、粮食等价格的继续上涨,全球性滞胀就可能成为2023年世界经济发展主基调。类似情况在1973年和1979年分别出现过。对于这些风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要十分警惕,携手应对。

  
  《丝路瞭望》:2022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也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回稳向好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前进中的挑战?
  陈文玲: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加速回归常态。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中向强的要素依然稳固。中国经济不但有战略纵深,而且在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只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硬约束和软约束被破除,2023年一定会强势复苏。今年经济恢复可能表现在“五方面回升”:

  第一,经济增速回升,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在2022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将会大幅度上升,在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2022年之后,中国GDP增速将大概率回归常态。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

  第二,线下消费需求回升,但消费能力与意愿不足。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意愿不强。随着2023年社会恢复正常,国内消费潜力有望加速释放,助力中国经济增长。

  第三,房地产市场反弹,但仍存在供给侧制度设计问题。近期国家对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但房地产政策应该是长期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安排。如房地产供给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元化住房需求结构等等都需要仔细考虑。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现,但市场拐点仍需等待。

  第四,制造业回升,但面临补短板和防止过快转移的双重挑战。中国经济2022年面临四重压力:需求进一步收缩,供给冲击进一步加大,预期进一步减弱,叠加大面积疫情反弹。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中国制造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供给侧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就成为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五,投资者信心逐步回升,但仍存在投资信心低迷可能。随着国内逐步回归常态,内需将进一步回升。在这一前提下,2023年国家应在资本、房地产、高端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新商业等方面继续发力,加快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丝路瞭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2023年经济工作做了部署,并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您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这个“稳”字?
  陈文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大力提振发展信心等方面下功夫。

  在提振发展信心上,要高度关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心的提升。过去三年,众多中小企业由于疫情受到较大影响。而这些企业很多都属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过去三年,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诸多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2023年要继续加大精准帮扶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恢复发展。同时要继续推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干劲。

  在深化对外开放方面,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强调了外资的重要性。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要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优势,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各类开放平台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捷报频传,又有5个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逆势增长20.4%;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发送货物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0%和11%;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要总结各方面经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