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硕果累累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民心相通”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与政策、设施、贸易、金融一并被列入远景规划。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10年来,与其他各领域合作一样,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申遗成功。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标志性影响的合作项目,由此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研究古代丝绸之路辉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深层合作,带动了由考古、艺术、文化等领域对共同历史记忆的发掘。
2015—2019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组成古丝绸之路月氏文化遗存考古队,在乌境内调查寻找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遗迹。同期,涉及中亚五国的国别研究中心、“中国—中亚大学联盟”“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等专业合作平台也先后在中国与中亚各国建立。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成立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两国政府签署《中哈政府关于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以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为原型的电影《音乐家》成为该协议的启动项目。2019年,《音乐家》获里约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大奖,标志着这项文化艺术合作从形式到内容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与会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哈联合声明》《中吉联合宣言》《中塔联合声明》《中乌联合声明》等一系列双边文件,将开展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列为重要内容,并在已有的语言教学、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基础上,在中哈、中吉、中塔间互设文化中心。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主旨演讲提出的八点建议中,对加强文明对话作出具体诠释。包括:中国将邀请中亚各国参与“文化丝路”计划、将在中亚设立更多传统医学中心、继续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办好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和中国—中亚媒体高端对话交流活动、推动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活动、开行面向中亚的人文旅游专列等。
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国家关系层面将有一个飞跃,还将在人文合作上有着大幅度提升。正如习主席指出,只要坚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赓续传统友谊,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就能筑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石,携手建设一个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