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俄罗斯马兹汽车厂博物馆展厅,展示着两张这样的照片:一张是在20世纪50年代,来自马兹汽车厂的白俄罗斯专家援助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场景;另一张是2017年马兹潍柴合资公司在中白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的场景。跨越了多半个世纪的两张照片,浓缩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展翅腾飞的发展历程。
“恋爱”十年终成正果
马兹控股集团全称“明斯克汽车制造厂”,是白俄罗斯最大的载重汽车生产企业之一。产品不仅在独联体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然而这样一家老牌企业却没有自主研发生产的发动机,需要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发动机和辅助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兹集团的发展。
中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工程——中白工业园的开发设立,最终促成了马兹集团和中国潍柴集团下属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2017年9月,两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在中白园区举行了新工厂奠基仪式。双方约定,潍柴动力拥有70%的股份,马兹集团占百股30%。合资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生产柴油发动机,初期投资为2000万美元,以全散装件形式组装3个型号的柴油发动机,之后将逐步转为本地化生产。
在奠基仪式上,马兹集团董事长卡捷里尼奇激动地表示,选择与潍柴动力集团合作是看中了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双方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则幽默地说:“我们潍柴集团和马兹集团已经谈了10年恋爱,今天终于要结婚了。”
和潍柴集团的合作,让马兹集团终于拥有生产卡车的完整产业链,能够“全力奔跑”了。
中国速度创造奇迹
按照计划,合资公司应于2018年春动工建厂,在当年11月具备投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刚刚被任命为合资公司总经理的胡海华倍感“压力山大”。项目团队也的确遇到影响施工的各种不利因素。
由于潍柴马兹项目采用的是白俄罗斯设计图纸,施工中设计图纸变更较多。同时,白俄罗斯当地资源匮乏,大部分建筑施工材料、安装材料及设备均需进口,采购周期较长,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工期紧张。此外,双方工作方法和思维等的不同,也需要不断沟通磨合。曾有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了合资公司“星期五例会”的场面:中国合资方、白俄罗斯股东、监理方、白方设计院、建筑公司各执一词,场面激烈。但分歧归分歧,并不影响第二天大家在工地上继续协力开展合作。
在工厂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紧锣密鼓与时间赛跑,在冰雪覆盖的原始森林中勘测厂房、设计工厂。从10月份到次年4月甚至5月,当地皑皑白雪,漫长的冬季和极低的气温成为项目快速推进的严重阻碍,最寒冷的时候室外温度会降至零下30度,放置在室外的钢材都会结出像冰花一样的“钢丝花”。2018年4月5日,工业园内还有1米深的冻土,挖掘机都挖不动。工人们顶着严寒,用推土机一点一点清理积雪和冻土。就这样,在刚开春冻土还未融化时,马兹潍柴的新厂房在中白工业园如期动工了。
“一天当两天半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马兹潍柴的生产车间内悬挂着这样的标语。“真是不容易,”胡海华回忆说,“从施工现场到食堂来回要20多分钟,高峰期会有200人同时吃饭,为了缩短用餐时间,大家就在工地上吃饭。”令他感动的是,在因天气原因导致工作被耽误的情况下,工人们还主动要求加班。电气工程师陈鸿回忆道,投产前一夜他检查完自己负责的部分后,已经是晚上11点左右了。但项目部经理和经营部以及翻译都在大厅内检查、督促施工。在检查完一切确保正常后,大家方才松了一口气。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柴油发动机生产厂于2018年11月18日举行了试生产开工仪式,成为中白巨石工业园2018年第一个“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项目,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郑重承诺。对此,胡海华激动地说:“我们用不到8个月的时间建成工厂,用行动诠释了‘中国速度’。”
增进中白友谊
白俄籍会计员邀请中方翻译观看冰球赛,中方员工在白俄员工感冒后及时送上中国药品……虽然存在语言、文化等差异,但中白两国员工常常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双方的友谊也因此不断加深。
为了让马兹汽车跑得更好,马兹潍柴派员工到中国学习、掌握发动机的制造技术。中方企业也向明斯克汽车工程学院捐赠近百万美元的培训装备,建立发动机动力总成培训中心,创立了发动机技术人才双向培养机制,以解决白俄罗斯发动机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难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捐献1万只口罩,由专人送到潍坊。“我们希望为战胜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山东的感谢、对潍柴的感谢。”马兹集团总经理伊万科维奇说。
在探索中前进
与马兹的“联姻”,也为潍柴的“出海”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胡海华说:“通过潍柴的示范效应,希望将来把山东乃至国内的发动机企业带到中白工业园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卡车生产产业链,对白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提升也会起到支持作用。”
马兹潍柴工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引进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先后通过了白俄罗斯生态环保、消防安全、建筑质量的鉴定,并于2019年10月1日取得白俄罗斯投运证,标志着工厂建设全面完成。目前,马兹潍柴企业主要生产满足欧IV、欧V排放的发动机,年产能力2万台,已生产的柴油发动机、气体机取得了欧V排放认证证书和俄、白、哈三国海关联盟EAC认证证书,并成为工业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
如今,马兹潍柴工厂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和农用装备,不仅满足马兹集团的配套,产品还销售至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目前,产品本地化率约为30%,双方正计划逐渐将本地化率提高到50%以上。
来自中国伙伴的帮助,使马兹潍柴拥有当前最领先技术的发动机。一如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所说:“潍柴将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当地化进程,扩大合作空间,将马兹潍柴项目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