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善作善成
翟东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
作为一项世界工程和世纪工程,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合作平台。
展望下一个十年,首先应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的局面。一方面,引导我国“走出去”企业扬长避短,加强与国外、港澳企业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促进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国际化。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我国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有力、有效地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支持鼓励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企业海外生产建设经营“保驾护航”。同时,培育壮大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非政府组织,鼓励支持他们与我国“走出去”企业协作配合,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其次,应协同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建设。我国在“硬联通”方面的实力全球领先,今后应更加侧重于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项资金。
我国在工程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和对接国际标准等“软联通”方面上升势头强劲,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风电等领域,中国标准正在成为国际标准。但是在经贸投融资等领域的规则对接和制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应以硬联通和产业投资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工程建设和产品出口贸易,把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推广出去。
“心联通”方面,我国参与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工程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当地民众带来福祉,参建企业应顺势多做民心相通的工作。相关部门应支持企业开展“心联通”服务,使政府援助与企业行动呼应起来。
第三,应努力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协同促进作用。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合作平台的作用越发彰显,下一步,应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更加主动作为。
发挥“一带一路”上的高校作用
黄先海 浙江大学副校长、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了高校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与200多个学校携手打造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成立“一带一路”学院,实行人才培养归口管理,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基地。推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联通,设立中国学、临床医学、海洋学、农学等一批特色人才项目。实施了“致远海外行动计划”“亚洲领袖项目”等一批短期交流项目,组织学校师生赴“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国家交流访问。
二是构建“一带一路”研究高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2014年7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2014年12月,以西部院为主要依托,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成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3月,区域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心成立以来,通过浙江经验提升促进东西互动,通过沿边开发开放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内外联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托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将区域经济合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三大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和数据资源库作为两大支撑平台。
为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还先后成立了浙江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等。以区域中心、西部院为代表的浙大智库集群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及落地路径谋划贡献智慧。
三是依托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如联合共建“中国-印度尼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中国-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浙江-马来西亚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修复工程、以色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等政府重大项目,共同应对生态能源、人口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推进国际医疗合作,加入中东欧国家医院合作联盟等组织,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人才辐射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四是打造“一带一路”高端论坛、精品书系等品牌,提升多元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从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凝练全球议题,成功举办包括G20杭州峰会重要配套会议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两山”理念与实践国际会议、国际展望大会等在内的重大活动,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海上丝绸之路高端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品牌论坛。
以图书为文化交流载体,牵头承编国内首部权威“一带一路”建设知识普及型读物《“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并输出15个语种版权。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专家整理、翻译和编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精要》《“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等书系。加强“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专辑。
凝聚智库力量
钟伟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正局级巡视员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覆盖了几乎整个世界,成为中国对外合作最重要的平台,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走向新十年的征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质量和水平。
第二,拓展合作领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合作方开创新的经贸增长点。
第三,防范化解风险,既要解决好过去积存下的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和处理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风险和挑战。
为更好凝聚国内外智库力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2015年,中联部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联盟目前拥有266家理事单位,其中国内141家,国外125家,自成立以来广泛发展合作伙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发挥了公共外交,促进合作等重要功能,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依托中联部优势,广泛联系智库成员单位,共同开展“一带一路”课题的研究;开展国际交流,讲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故事;推动务实合作,为有关地方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搭建平台,先后与天津市、重庆市等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了系列论坛和研讨会,与重庆市政府共同举办2023年“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秘书处将继续和各成员单位加强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本领,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
刘卫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宋周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室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也逐渐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探索新型全球化道路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未来发展也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不断加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才能让“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交流,中科院地理所与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全国工商联、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等16家单位联合发起“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于2022年1月、2023年2月分别举办了两届年会,吸引了30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是建设“一带一路”十周年,是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好时机。回顾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走过的辉煌历程,应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共同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新起点上的新思考
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原司长
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共建“一带一路”下一步如何推进,发展策略如何调整,必须顺应形势,在坚持“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建设原则和远景目标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策略安排重点选择实施路径做必要的调整。为此提出几点思考:
系统评估。“一带一路”建设是个“长跑”,需要适时全面评估、总体评估、分行业评估,通过梳理总结,找到下一步的方向。
收缩阵线。过去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存量应继续做深做实,对于增量可以适当放慢一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将“小而美”的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项目,这将成为未来努力的优先方向。
深耕重点。在中亚、阿拉伯国家等重点方向,以及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应继续加大经营的力度。
实效为上。“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在整体布局乃至单个项目上都需要认真盘点成本和收益,明确哪些项目具有战略性意义。
久久为功。共建“一带一路”是个长期过程,现在取得的成效已经远超预期,未来还要做好长久发展的准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因此更要“慢功出细活”,把握好机遇,应对好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在对外开放领域开展的创新探索。践行“一带一路”既要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又要稳扎稳打。相信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我们一定会创造一个美好世界。
实打实的合作 沉甸甸的成就
郭学军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在全球开展了大约3000多个合作项目:亚吉铁路为埃塞俄比亚打通了出海铁路通道,带动了区域互联互通和铁路沿线经济发展;雅万高铁竣工后,雅加达到万隆的交通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中企在乌兹别克斯坦创下了900天建成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的奇迹,让天堑变通途……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在海外的成功故事。
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同样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给予支持,有77个国家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武汉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后,我们投桃报李,向150多个国家提供了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同31个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先后向世界提供了23亿剂次中国的疫苗。
习近平主席说,“一带一路”来源于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来自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两届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机制达20多个。这表明,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未来,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将会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国际合作的催化剂,世界乱局中的稳定因素,世界变局中的积极因素,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造福全球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
蒋希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理念和目标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展望未来,我们对两者进一步协同增效充满信心,这个信心主要来自于两点:
第一,这两者协同不仅体现在理念或者话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一带一路”的魅力在于实打实的贡献,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纳入更多与国际金融机构、其他国家企业、项目所在国当地企业的合作,在基础设施、产品、技术、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共创共享。
第二,中国在促进国内高质量发展,落实2030年目标方面的速度领先全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这种发展一定会形成外溢效应,形成内外联动和相互促进,将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共享给更多国家。
在绿色“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已经明显带动“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的发展。
国内的工业绿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下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另外,国内绿色工厂的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发展速度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球已经连续8年世界第一。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5%,这样的速度,对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中国在减贫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在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以及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转化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健全四大领域合作机制
董雪兵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除了要主动对接已有的国际合作,还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四大领域的合作机制:
第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机制。加强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的对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相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项目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区域供应链或者价值链为载体,推动市场驱动型的机制化建设。
第二,分类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机制。推进固链、强链、补链行动,开展卡脖子及关键技术领域的风险评估,强化科技创新链、供应链的安全。
第三,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规则谈判磋商机制,推进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与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标准准入机制和规划体系建设。中国在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应当重点研究并推进相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标准化和认证体系。
第四,结合新基建,促进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重点产业为导向,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开展数字技术在行业应用场景的对接应用研发,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产业园。
房秋晨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
2022年,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广大会员单位坚定信心,主动创新求变,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合同额1550亿美元,展现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展望下一个十年,国际工程承包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首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期待今年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出台更多对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支持政策,峰会召开期间能够签署更多重大项目,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政府主导的多双边经贸合作协议也将持续释放市场红利,包括中非合作“九项工程”等多双边经贸合作安排将有序推进。未来,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必将迎来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第三,国际市场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必将提振全球经济发展信心,拉动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绿色引领数字驱动,可持续发展为国际基建投资赋能增效。包括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得到释放。以模块化施工、绿色建造、数字化、智能化为实施路径的新基建将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