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不仅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聚焦重点合作国别和优先合作领域,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对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重点国别区域平行论坛上,嘉宾们就“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合作与发展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走向板块化。按照经济紧密度划分,最紧密是东南亚、中东、俄远东和中亚,比较紧密是中东欧,东非、俄罗斯西部和南欧,比较远的是拉美、撒哈拉以南和南太平洋板块。“要根据世界经济区域产业链的变化,在‘一带一路’重点板块中推动国际合作。适当收缩战线,确保重点地区项目进展,同时加强陆海联通,形成大板块供应链的网络。”
云南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主任孔建勋从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定位,对云南大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行了介绍。多年来,云南大学加大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孟加拉语、老挝语、缅甸语版本翻译;发起成立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分会;发起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调查,以及相关数据库建设,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塞尔维亚国家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欧亚研究中心主任杜尚·普罗科维奇教授从全球政治体系结构转化的视角,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企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投资者,与沿线国家达成双赢。这对于世界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也日益成为区域政策的新力量。
浙江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谢贵平从地缘安全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如何高质量建设和发展。他强调,中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连接我国与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也是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重要的支撑区域,因此更需要在中亚地区加强深耕与战略布局。对此应完善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中国—中亚区域安全合作,建立具有广泛覆盖面的安全合作体系,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威胁挑战。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产业与投资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的现实纽带。十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农林牧渔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规模日益扩大, 形式日益丰富。随着“一带一路”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产业与投资合作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该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金融街研究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于合军指出,过去十年,“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步履坚定,成效斐然。投融资相关政策、制度、机制等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基本形成,投融资规模速度保持较快增长,投融资重点越来越清晰。未来,不仅要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还要发挥其产业功能。“应进一步丰富和扩大多元投融资体系,突出重点,深化合作,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合作发展,务实推进投融资方案设计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发挥论坛等信息交流平台作用,高度重视和防范金融风险。”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对“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信息披露特别是数据披露的准确性;二是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推动理论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三是加强战略预判,应加大数字经济投资、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等,形成“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模式,让“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美国美中企业家商会会长孙文铁介绍,商会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外企业交流、互动、合作。近期多次赴肯尼亚考察的经历,让他尤为关注“一带一路”为中非发展合作带来的机遇。“在肯尼亚的投资既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同时也为肯尼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了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是多方共赢的事业。”他希望能把中国发展工业园区以及政企合作等经验带到非洲,让非洲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非民间商会杭州代表处轮值主任王东也表示,近年来,中非交流合作逐渐活跃,存在巨大潜力。他介绍,中非民间商会目前有3000多个会员单位,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主要开展跨境贸易、跨境融资租赁、跨境投资等合作。“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贸易便利化,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动境外园区建设,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方面展开合作,携手共创中非更加美好的明天。”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论坛——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也是各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目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架构已经搭建完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欧班列等一系列品牌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的声誉。论坛现场,与会嘉宾们围绕当前国际基础设施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际业界如何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带来分享和启发思考。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从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债务和财政风险、行业竞争风险、战略竞争风险四个维度,揭示了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风险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为此,在进一步提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水平的基础上,更应不断完善利益共担、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杨堃总结了十年来中欧班列取得的四大成效——彰显了作为国际公共服务产品的地位和作用,铸成了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纽带,开创了亚欧陆路运输新篇章,带动了沿线通道经济的快速发展。他强调,下一步除了提高中欧班列自身服务质量,还要强化区域联动的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协同化。此外,还可以围绕繁荣班列、数字班列、绿色班列、共享班列、人文班列等进一步促进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针对如何树立多边性的共享理念、完善多边性的合作机制提出六点建议:主动与西方发展倡议进行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实现多边化机制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搭建组织架构和决策管理多边机制;拓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对象,建立“一带一路”现有框架体系下主要的治理体系的联系;搭建“一带一路”多层次公共合作与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人才、金融、数据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区域合作规制的形成;通过“一带一路”增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魏峰介绍了公司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积极探索。对于接下来的互联互通合作,他认为,首先应加快推进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其次应全面推进项目属地化建设,通过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和高标准的ESG合规体系,深入推进与当地社会的互联互通,互助互融,共享发展成果。此外还应加强企业与智库的合作,为“走出去”行稳致远谋篇布局。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各国人民心灵距离日益拉近。针对未来进一步推进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指出,十年来,“一带一路”极大提升了国外赴华留学生人数,极大地推动了中外交流特别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东、中亚地区的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原创话语权,也让鲁班工坊、中国馆、文化中心等“走出去”的新文化工程不断增多。展望下一个十年,他建议应继续加大投入,建立人文交流方面的专项机制,抓精、抓实、抓长几个重大的人文交流项目,并且鼓励中国学者更多“走出去”,为国际社会带去更多中国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俄罗斯籍记者爱丽克斯分享了访问古丝绸之路历史名城——新疆喀什的见闻,以及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思考。她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等多边机制的共同推进下,中俄两国将携手促进各领域人文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更有效地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进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党委书记徐键表示,多年来,医院在开展国际化服务、国际教育合作、吸引全球人才方面不断努力,形成了以医院为主体,医学院和研究院为两翼的“三院一体”发展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医疗卫生领域贡献。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房汉廷就数据驱动下的“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机制建言,认为数字创新已成为驱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应加强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发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的重要作用,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弥合数字鸿沟,让数字经济成果惠及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