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峰会签署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通过了峰会成果清单,擘画了未来中国—中亚关系发展新蓝图。从古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到如今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交往跨越岁月长河,历久弥新。峰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之问:何以开辟伟大的丝绸之路
中亚五国所在地区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中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中亚成为西起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东到中国、印度,多民族迁徙的便捷通道走廊和多元文明碰撞交融的舞台。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同中亚就已开始贸易往来。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制品经中亚带到西方,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印度的佛教文化经中亚的传播到了中国。中亚的历史就是东西方文明不断延伸、无数探险家为打通连接东西方大通道的历史史诗,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东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接踵落地,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繁荣。
“丝绸之路”开辟以后,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人们纷纷前往西域的同时,活跃在地中海地区的商人、使节、僧侣等各式身份的人通过中亚前往中国。丝绸之路把东西方文明紧密地连接起来。
历史地看,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往远超战争敌对,近代以来相同或相近的命运和共同持有的东方情节,更有助于彼此理解和相互合作。如果说,互惠互利、文明互鉴是“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原动力”,那么,政治交往、经济合作、文化联系则是“丝绸之路”得以赓续千年的功能所在。
当代之声:中国—中亚友好关系历久弥新
中国是最早与中亚五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大国。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新时代以来,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实现战略升级,由睦邻友好关系逐步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互联互通成绩斐然。铁路成就最为突出。根据《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2016年至2021年,联接中国—中亚—西亚—欧洲的中欧班列数量持续增长,由原先的1702列增长至15183列,年增长率达55%;货运类型由原先的较为单一的电子产品扩展至日用品和大型器械设备5万余种;由起初中国出境满载、回境空载,到现如今的双向满载。目前,中欧班列已拥有82条运行线路,辐射地区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公路建设弥补铁路“空白”。中国西部—欧洲西部的“双西公路”、中吉乌公路、中吉乌阿“快线”等同样成为中国联接中亚、西亚、南亚的重要战略大通道。中国—中亚油气管线最为重要,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性项目。中哈输油管道已运行多年,起自土库曼斯坦,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向中国供气4000亿立方米。铁路、公路和能源管线的互联互通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响起了新时代的“驼铃”。
时代之音: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坚持”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不仅得到了中亚国家元首的高度认可,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守望相助,全面夯实战略伙伴关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同中亚国家深化战略互信,坚定支持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内政。中国同中亚国家互为全面战略伙伴,就是要始终给予彼此明确、有力的战略支持。
坚持共同发展,传承千年友好情谊。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也是新时代“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各方加快发展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充分释放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打造金融、农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新增长点。中国同中亚五国都处于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
坚持普遍安全,打造周边安全稳定带。外部势力干涉和“三股势力”活跃是中国同中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国家内政、策动“颜色革命”,保持对“三股势力”零容忍,着力破解地区安全困境。
坚持世代友好,续写新时代文明篇章。国之交,民相亲。中国同中亚国家深化人文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赓续传统友谊,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筑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石。
未来可期:擘划中国—中亚合作新蓝图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中亚国家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抉择。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了包括《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等在内的7份双多边文件,签署了100余份各领域合作协议。峰会围绕关系发展、机制建设、互利合作、价值认同和规制构建五大方面,成果之丰、内容之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双多边层面的全覆盖。峰会期间,中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宣布在双边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是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后,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实现在地区双多边层面全覆盖,彰显了六国战略互信合作的意志和决心。
二是确立了定期各层级会晤机制的全面布局。峰会各方商定元首机制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间举办,同时,各方还在外交、经贸、海关等专门领域建立部长级会晤机制,设立实业家委员会、智库论坛、健康产业联盟等平台,加快成立产业与投资、交通、农业、应急管理、教育、政党等领域会晤和对话机制,并在中国设立常设秘书处。中国—中亚国家间的机制建设,为扩大中国—中亚各层级交往,深化全方位合作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三是开辟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新局面。峰会期间,各方就扩大经贸合作、升级投资协定,全面提升跨境通道建设达成一致意见。为帮助中亚国家发展, 习近平主席还宣布向中亚国家提供总额26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支持和援助。需要指出的是,峰会期间,中国同哈萨克斯坦达成免签协定,哈萨克斯坦成为首个同中国互免签证的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倡议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措施无疑为中国—中亚合作开辟了新的上升通道,激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四是塑造了国际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中国同中亚国家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同中亚国家一致同意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正能量”。
五是谋划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征程的新方向。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中国化,而是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现代化。中国同中亚国家重申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坚决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内政。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中亚国家相互理解、互学互鉴、携手前行,必将为纷繁复杂、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稳定因素。
高焓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