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绿色“一带一路”蓄力前行

2023-11-27      撰文/许勤华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持续推动提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水平,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发展交流与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取得累累硕果。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的“促进绿色发展”行动强调,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对外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领域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促进绿色发展”行动的提出表明,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绿色作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中国绿色发展方案。


  绿色理念引领共建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化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在稳步推进国内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国也积极探索将自身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经验成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

  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呼吁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4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当前绿色转型的发展大势,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为携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重要指引。

  为加快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在2017年和2022年先后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到2030年基本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的宏伟目标,并全面系统地阐述绿色发展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绿色“一带一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绿色发展的丰富经验和生动实践,启动了一大批惠及共建国家的绿色项目,在绿色公共产品供给等多方面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深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欢迎,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新能源汽车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  摄影/段崴(人民画报)


  绿色合作拓展深化交流

  随着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务实合作持续拓展深化、生态发展理念成为广泛共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十年来,绿色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中国先后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地区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与中亚地区国家的绿色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框架为基础,2018年青岛峰会通过的《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和2021年杜尚别峰会通过的《上合组织绿色之带纲要》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乃至中东国家的绿色合作提供了政策指导。此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先后召开四次环境部长会议,就具体合作机制的落地进行深入讨论,不断深化上合组织国家环保交流合作。

  2016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签订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进一步推进系列高层政策对话,共同分享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2018年,中国—中东欧国家环保合作部长级会议通过《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环境保护合作的框架文件》,启动了环保合作机制,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生态环保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截至2023年8月,中国与超过40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2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广泛搭建了绿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十年来,绿色务实合作持续拓展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和教育等多个重点领域。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蒙内铁路、雅万高铁和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广泛融入来自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智慧和绿色理念,既全面带动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又有效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在绿色能源领域,从2014年至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提升了近40%,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一批大型清洁能源重点工程,极大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先后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约3000人次的环保人才。此外,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还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等3项重要成果。

  十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建国家乃至全球广泛共识,为推进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治理与合作注入了新活力。根据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国目前已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国通过绿色“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仅推进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进展,也为推进《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色“一带一路”迈向新征程

  绿色“一带一路”在过往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共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缺口仍旧明显,主要体现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和绿色能源三大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高性价比方案供给上具有明显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形成明显互补。这将为绿色“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互联互通的关键。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仍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促使基础设施满足当地自然环境保护需求?如何实现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建设和运营?未来,绿色“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采用节能节水标准,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废弃物处理。在设计阶段合理选址选线,降低对各类保护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的影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绿色金融是推动“一带一路”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推进绿色金融稳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在2019年5月发行了同时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准则和中国绿色债券准则的首只“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底,已有40多家全球大型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2023年5月,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10余家金融机构发布《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能源转型倡议》,呼吁有关各方持续加大对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支持力度。2023年6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主题金融债。由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当前面临的环境和气候挑战颇多,未来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将更为急迫。共建各国应当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并加强在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框架下的合作。通过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助力“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的新发展。

  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主题。在各方努力下,共建国家的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已超过传统能源。尽管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视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但由于资金不足、装备制造技术薄弱、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等,总体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仍需深化绿色清洁能源合作,推动能源国际合作低碳转型。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应积极鼓励太阳能发电、风电等企业“走出去”,推动建成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另一方面,中国应深化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合作,重点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核电、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