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2023-11-27      撰文/倪好 刘存钰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为纽带,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行的民心相通专题论坛,吸引了多国政党政要、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国内相关部门代表300余人参会。与会人士立足民心根基、汇聚广泛智慧,对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远见卓识和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表示愿以高质量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更高水平的民心相通。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民心相通”就是其中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在此次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同样将民心相通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高峰论坛期间,“推动文明交流对话”高频出现,释放出中国希望共同搭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信号。中国愿意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民心相通 成果丰硕

  在此次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评价道:“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促进了民心相通。联合国副秘书长、文明联盟高级代表莫拉蒂诺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增进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话,也有助于构建相互尊重、携手合作的环境。

  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领域形成了多元互动、争奇斗艳的人文交流新格局。十年来,文化旅游合作丰富多彩,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化;十年来,教育交流合作广泛深入,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院校在132个共建国家创办313所孔子学院、315所孔子课堂,并与20多个共建国家院校合作建设一批鲁班工坊;十年来,中外媒体与智库合作稳步推进,连续成功举办6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建设“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共同成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已增至107个国家的233家媒体,发展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合作伙伴共122家。

  多领域深化合作增进民间交流互信,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中外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丝路一家亲”行动,推动中外民间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开展300余个民生合作项目。72个国家和地区的352家民间组织结成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开展民生项目和各类活动500余项,成为共建国家民间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创建了一大批平台机制,形成了多元立体的人文交流格局,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小而美”项目,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落地、深入人心。

  深化友谊 赓续前行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擘画了“一带一路”发展的宏伟蓝图。民心相通方面,中国将继续在文化、旅游、教育领域支持民间交往。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强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达成的369个务实合作项目中,除了民心相通类专门性项目21个外,还有多个综合项目涉及民心相通领域。其中包括开展旅游、电影、考古、教育、中医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清洁饮用水、公益基金等项目,深化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等,旨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具代表性的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亚太旅游协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专项合作计划、“一带一路”教师成长计划,开展“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设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公益基金,启动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计划等。

  此次民心相通专题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十几位曾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的国内外嘉宾,有在北京大学留学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有在大地震后收到梦寐以求的彩色画笔的尼泊尔儿童,还有被中国医疗队救助的孟加拉女孩。一个个民心相通的生动故事,诠释了“一带一路”是民心相通的友谊路,是属于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展望未来 共建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头连接“古丝路精神”的历史厚度,一头连接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思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认可度。面对未来,如何更高质量地促进各国人民“心联通”“情相通”?

  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民间友好,源在人民。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共建国家民情民意,了解民心所向,共同做好民心相通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为各国民众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秉持合作共赢,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有共同努力、务实行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也才能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带来真正的未来。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同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只有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坚持平等互利,推动共同发展,推动合作项目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合作成果惠及共建国家和人民。

  推动文明互鉴,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文化论坛、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等,以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同时,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完善人文交流机制,鼓励青年交流项目,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增进民众间的理解与友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发挥地方力量,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特别是友好城市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应支持推进地方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地方人文交流,不断拓展和夯实友好关系的利益基础和社会民意基础。加强有关地方政府和友好城市交往,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将友好关系转化为惠及各方的丰硕成果。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高质量共建民心相通的背后是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眸,是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倪好: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副研究员;刘存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