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Kishore Biswas在杭州和家人团聚,一起度过了中国传统的中秋节。42岁的Kishore Biswas来自孟加拉国,目前在杭州一家通讯技术企业担任IT培训主任工程师,他有个根据英文名音译而来的中文名字“柯修”。
今年是柯修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第23个年头,可以说,他以往人生的一半都在中国度过。这些年,柯修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跨国籍、跨文化的学者,他身体力行地促进中孟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事业。
走近中国
柯修来中国源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2000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柯修正准备报考大学,他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国招收留学生的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柯修去参加了笔试,没想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他又顺利通过面试,获得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和来华留学的机会。
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后,柯修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就读。“对我来说,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语言。”柯修回忆到,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语,但很多专业术语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询,要经常请教老师和同学。他要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努力才能通过考试。
天道酬勤。柯修最终克服了“语言关”和“专业关”,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紧接着他又到北京大学深造,相继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留学北大期间,柯修报名参加了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金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柯修游历了北京、湖北、福建、山西等地,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有意思的习俗,还有热情善良的老百姓,我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仪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孟加拉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地民众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
毕业后,柯修留校担任教师,更加致力于促进两国民众间的交流和理解。他向留学生们积极介绍中国的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积极作用;他还曾作为孟加拉出版社的中国代表,参与了多项孟加拉国和中国文化出版方面的工作。得益于计算机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外语能力,柯修还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中国—孟加拉—英语机器翻译的研究,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2018年,柯修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重要著作的孟加拉文翻译工作。谈起这段工作经历,他仍然记忆犹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仅深刻阐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国家治理和发展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柯修说,“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球治理观’的部分,习近平主席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应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他关于全球治理的观点让我非常认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孟加拉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柯修介绍,许多孟加拉学者和专家由此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模式。普通民众也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这本书增进了孟加拉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我相信,这将进一步促进孟中两国在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如今,作为一名培训主任工程师,柯修经常要到各地出差,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共事,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他的国际合作经验。“我曾经在一些项目中担任同声翻译,面对过很多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和表达方面的挑战。每当顺利解决这些挑战时,我都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柯修与中国的缘分不止于工作。2006年,正在读研究生的柯修去图书馆借书,偶遇了一位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女生,二人就此相识,并由此成就了一段幸福的姻缘,后来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2019年,柯修带着家人安家在杭州。
作为来自孟加拉国的中国女婿、中孟混血宝宝的爸爸,柯修非常重视在家庭中的多元文化交融。他会和家人一起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会庆祝孟加拉的重要节日,比如孟历新年。“我们会穿着孟加拉的传统服饰,做一些孟加拉传统菜肴,比如比里亚尼饭、咖哩鸡肉饭等等。我会向家人介绍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柯修希望能够让家人更加了解和欣赏孟加拉的传统文化,“相信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能够丰富我们家庭的生活,也会让我们的孩子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柯修笑着说。
23年间,柯修在中国收获了学业和事业,爱情和家庭。他说,自己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中国这个第二故乡的深刻“烙印”。谈及未来,柯修希望能继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促进更多孟中商业合作;组织更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声,分享中国的最新发展成就,让世界看到真实美丽的中国,让更多人来这里看看。“我会继续在孟中之间架起商业和文化的桥梁,做好两国友好交流的工作。”柯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