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筑梦丝路 迪亚拉:马里来的“洋中医”

2023-12-20      撰文/本刊记者 若冰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十年来,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一位位“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建设者在建设中逐梦,在奋斗中逐梦。本刊邀请多位丝路人物,一起“走进”这条独一无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听他们讲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汇”。

 

迪亚拉正在为病人看诊

 

  一身白大褂,一口流利的中文,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处方……成都市一家中医医院里,皮肤黝黑的非洲籍特聘中医师迪亚拉正为病人看诊。迪亚拉出身西非马里共和国的医学世家,在中国学中医、做中医已39年,是首位获得我国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他在扎根中国的同时,也帮助中医走向世界。
 

 

医者无问西东

  1984年,迪亚拉从马里医学院全科专业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留学。最初他在北京学习普外科,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迪亚拉认为,到中国不学中医十分可惜,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都吃惊的决定——弃“西”从“中”。
  “记得上学时一位同学把脚扭伤了,痛得很厉害。校医为他扎针灸,他当即就不痛了,还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回宿舍。当时我就觉得中医太神奇了!”迪亚拉由此被中医深深地吸引。
  凭着天份和努力,迪亚拉顺利通过了语言关和专业关,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后,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专业,最终成为首位在中国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但中医大夫迪亚拉第一次出诊并不顺利,“我在诊室坐了三天,没有一个人找我看病。”第四天,终于有一位患者推开了大门,但看到迪亚拉就转身跑了出去,“我是来看中医的呀,怎么医生是老外呢!”迪亚拉追上去挽留说:“我给你看病,如果没有效果,我不收你一分钱。”就这样,他治好了第一个病人。后来,这位患者又带来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口口相传中,迪亚拉凭借过硬的医术,慢慢站稳了脚跟。
  1997年,迪亚拉通过无国界医生项目第一次到中国云南义诊。当时,云南一些乡村百姓生活条件很艰苦,医疗资源也比较差,迪亚拉教当地人就地取材找草药来治病,为他们普及健康知识。村民们亲切地称迪亚拉为“迪医生”“迪大夫”,拿自家的米酒、玉米、南瓜等特产来招待他。“村民们的淳朴和善良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医生这份职业,热爱中国。”迪亚拉回忆说。
  随后,迪亚拉还投身于培训公益事业,向当地政府申请,让乡村医生来中医院免费学习医术,并且筹款包揽了他们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提供工作服、药品和书籍等。多年来,迪亚拉频繁往返于四川、云南、湖南、青海等地,先后参与培训了5000多名乡村医生。
  迪亚拉对中西医这两种医疗方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西医医的是病,而中医医的是人。“中医建立在古人生存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系列防病、治病的方法之上,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天地自然、阴阳五行等理念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而西医重在局部,比如为什么会发烧,是细菌还是病毒,要找到具体的病因再把它消灭掉。中医和西医二者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让彼此更强大。”
 

 

为中非医疗合作鼓与呼

  近年来,中医药交流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为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健康福祉:中国与14个共建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投入建设,百余种中成药在共建国家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迪亚拉也时刻关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动态,种种政策利好让他备受鼓舞。
  “中医源于中国,但它可以为全世界病人服务。”在迪亚拉看来,中医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可以造福非洲人民的良方。中非长期友好关系尤其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友谊佳话,使非洲人民对中医都有所了解。迪亚拉说,非洲有许多非常好的植物药材,但受制于落后的制作工艺,成品药材的药效没能充分发挥,他希望可以将中医与非洲传统医学相结合,帮助非洲更好地利用植物药资源,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
  “事实上,中医和非洲传统医学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未来也会有很多合作空间。”迪亚拉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中药里有一味药材叫合欢皮,功效主要是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等。非洲也用合欢树皮入药,用于治疗湿疹、色斑等皮肤病。“对此我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一些医学典籍里也确实有用合欢皮治疗皮肤病的记载。现在我在临床上也会使用它治疗某些皮肤病,效果非常好。”
  迪亚拉对中非医疗合作的愿景,也是中国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2019年,天津市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建立起全球首个中医技术鲁班工坊,被当地人誉为“中国送给马里最好的礼物”。该工坊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致力于为马里青年提供中医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中医技术与当地医疗结合,共同服务当地百姓。
  迪亚拉是马里中医鲁班工坊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医药技术引进来,让马里的传统医药走出去。”他这样介绍中医鲁班工坊的目标。工坊首期开设的中医技术专业设有智能中医诊疗与康复、养生保健、中药标本展示、虚拟3D药标馆、空中课堂、太极与八段锦练习等多个教学区。师资力量以经过培训的马里教师为主,中国教师为辅,目前已有多位马里教师赴天津学习。
 

 

中国是另一个故乡

  因为中医,迪亚拉与中国结缘,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在成都认识了妻子并成了家,还有了两个孩子。孩子们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体会着非洲文明的魅力。“平时我也会经常向家人介绍马里的传统和习俗,还会做一些传统美食等等。比如我们会经常吃一种叫‘库斯库斯’的非洲传统主食,把坚果、蔬菜、肉类加各种香料做成的炖菜,浇在蒸熟的粗麦粉上,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盖浇饭。”
  迪亚拉告诉记者,安家在成都多年,他早已经把这里当作另一个故乡,他喜欢成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喜欢成都舒适安逸的环境。“这里的节奏有快有慢,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种你想要的生活。”
  近年来,迪亚拉经常往返于中国和马里之间。据他介绍,目前马里当地的第一所中医院正在建设中,该医院拥有西医检测设备,但干预手段全部采用中医和当地传统医药。迪亚拉被任命为院长。谈及未来,迪亚拉表示,作为国际中医药教育大使,他会继续坚守对中医的热爱,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非友好交流。“我希望能尽我所能,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