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和欧洲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等方面取得了宽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成果,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日,本刊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对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中欧关系和中欧合作进行了解读和展望。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
冯仲平: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解决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之间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40年,相较东部而言,西部仍然相对落后。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出发,经新疆到达欧洲国家,解决了中西部包括出口成本高企等发展问题。
第二,连接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欧洲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区,东亚是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兴经济圈,通过“一带一路”可以把两者对接起来。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最初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在亚欧大陆。
第三,在探求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中,中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想法和倡议,包括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所以说,“一带一路”就是实践中国提出的全球倡议的一个有力抓手。
第四,中国改革发展,需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开始重点在亚欧大陆,后来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既包括中亚、欧洲、中东欧、东盟,也包括非洲、拉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的扩大,说明它有生命力、吸引力。
“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对周边国家是有利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外交。“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在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为回归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并改善和推动了中国和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关系。
记者:过去十年里,欧洲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
冯仲平:2019年前,欧洲基本上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贸易、投资的合作伙伴,经济交往占据主导地位,在多边主义方面也是重要合作对象。转折点是2019年,欧盟提出了对中国的所谓三重定位: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中国是合作伙伴;第二,在经济、科技上,特别是先进技术上是竞争者。第三,是制度性对手。
总体而言,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是持肯定态度的。2018年,欧盟出台了一个欧亚互联互通文件,强调欧亚互联互通要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给中欧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加强了欧亚互联互通,加强了中国和欧洲的贸易与投资。谈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绕不开中欧班列,欧洲现在也不反对中欧班列,因为中欧班列是在解决陆地运输成本问题。现在欧洲国家对中欧班列的评价没有变化,可见开通中欧班列符合欧洲的利益。
记者:您对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建议和期待?企业、非政府组织(NGO)、智库以及高校等主体怎样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冯仲平:“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支持。实践证明,中国的倡议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共建国家的利益。搞经济谋发展,对世界和平稳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大方向我们要坚持,下一步需要总结经验,做到量体裁衣,精准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一带一路”和所在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把“政策沟通”做好。
第二,要高站位,欢迎任何国家提出加强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方案。如果“一带一路”带动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类似计划,更加证明“一带一路”是正确的。
第三,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的全球门户计划对接,因为解决全世界的发展问题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主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央企、国企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列。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支持民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与国企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世界正在经历大变局,大国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发展中国和共建国家的经济关系,也要关注公共关系。贸易和投资的基础是文化,不同国家即使文化各异,但只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就不妨碍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所以,“一带一路”要长远发展,一定要重视加强人文交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欧洲国家有很多文化交流机制,如英国文化协会、西班牙中心、法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等,中国在海外设孔子学院也是希望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了解。积极的人文交流能减少一些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信任,能减少一些对中国的错误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 NGO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欧洲对华政策中虽有竞争性,但仍然看重与中国的接触和合作。所以,NGO大有所为。
对于智库和高校来说,智库应该先行,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前面。第一,智库要加大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对各国有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智库不仅要具备“人无我有”的能力,还要具备“人有我精”的能力。这是智库的责任。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遇到问题,智库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与欧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上,若欧方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误解时,智库有义务提供智力支持。
智库要多与共建国家智库加强交流,加强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中国的研究机构、智库和高校需要多和欧洲有影响力的智库举行研讨会,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共同探讨。
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