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63132269-1111.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文明互鉴助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2024-03-04      撰文/孙敬鑫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学生们学习中国书法。(人民画报社供图)


  在2023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有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再次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2023年11月,《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发布,提出了未来十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思路和务实行动举措,强调将以高质量的文明互鉴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带一路”蕴含文明之道

  两千多年来,古代丝绸之路绵延至今,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后续制度设计,尤其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因,体现了对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彰显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区别于霸权霸凌霸道。“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区别于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的“小圈子”“小集团”。“一带一路”倡议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打开了文明交流的新局面。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美美与共。丹麦奥尔堡大学副教授卡罗琳·范·诺尔特在2023年5月出版的《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一书中就写道,中国在对外宣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对象国的特点阐述了丝绸之路历史的积极意义,从而形成了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相连、丝绸之路复兴将带来和平与繁荣的叙事,塑造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中国形象。

  文明互鉴夯实“一带一路”十年成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稳扎稳打、循序推进,从搭建“四梁八柱”到迈向“高质量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了实打实的国际公认的巨大成就。连续3次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和重要合作平台,为世界数十亿民众带来希望和进步。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夫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倡议像“一带一路”这样,能够把150多个国家凝聚在一起。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持续推向深入。

  不断涌现的精彩活动、优质品牌和标志性工程,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各国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2年在全球22个主要国家开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中国梦分别是海外受访者认知最高的前三项中国理念和方案,87%的18-35岁青年和85%的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受访者对此认知度更高。在“一带一路”的十大建设成果当中,认知度最高的前三项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橙线地铁。欧洲智库机构布鲁盖尔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趋势》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整体上持正面评价,特别是中亚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

  文明互鉴提速高质量建设

  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最重要共识。在这个新的阶段,尤其需要文明互鉴的提速和助力。一方面,这是当前严峻的国际环境所需。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迫切需要国际社会以对话弥合分歧、以互鉴增进互信。历史用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唯有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才能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带一路”自身所需。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既是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社会基础,也是其追求的目标。

  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民心相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彰显。德国学者乌韦•贝伦斯在《重建世界:“一带一路”将走向何方?》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西方不同,中国追求和平而非霸权,“一带一路”对人类发展核心问题的解答,超越了传统社会观念,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如何让这样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深入人心,是今后的重要课题。面对舆论误解甚至恶意攻击,需要及时纠偏、抓牢民意。需要大力支持媒体、智库和专家学者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形式多样的公共沟通渠道,有效应对关于“一带一路”的虚假消息和误读,增进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认知。

  中国担当深化文明互鉴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仅同声传译服务就多达14个语种。这一细节体现了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诚意和力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首倡国,中国推出一系列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现了责任担当:平台建设方面,中国与相关国家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562家,其中包括72个共建国家的326个文化机构;机制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论坛活动方面,创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此外,“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迸发生机活力,中外民间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300余个民生合作项目,这些都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走深走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简言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辅相成,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路径。在未来新征程上,需要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共同迎接“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到来,携手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构建研究”(21JD011)的阶段性成果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