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日本举行的大阪·关西世博会(以下简称“大阪世博会”)正式开园,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派团参加。作为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的建筑风格以沉浸式的科技风貌和浓郁的古典气息相交织,成为大阪世博会上的一大亮点。这些独具创意的设计,来自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科”)的设计团队。
中国建科是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企业,也是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国内设计企业之一。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建科通过紧密的国际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砥砺奋进,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大踏步迈进。
完成众多设计杰作
罗斯海区域的恩克斯堡岛位于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在此集中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这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建站刚满一年的秦岭科考站就位于恩克斯堡岛上。
秦岭站是中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秦岭站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源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使用南十字星导航的传说。这一设计同样出自中国建科之手。
南极秦岭站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科施工团队深入实地了解南极罗斯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专业开展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最终形成了南极秦岭站人性化、数字化、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技术特色。运转一年来,秦岭站经受住了南极超低温、强风、极昼极夜等极端气候考验,安全性得到了验证。
秦岭站只是中国建科诸多设计杰作之一。作为一家业务覆盖建设领域全产业链、整体实力领先的科技型大型央企,中国建科集团成立70多年来,始终以“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先后在6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设计项目8万余项,圆满完成了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国家体育场(鸟巢)、首都博物馆以及新加坡樟宜机场、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超级工程的设计任务。
如今,中国建科旗下拥有13家二级企业,其中“国”字号企业6家,并在2012年全资收购了新加坡CPG集团(前新加坡国家设计院),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行业内的国际竞争力。
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给中国建科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新契机。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建科迄今已在50多个共建国家完成包括规划、建筑、机场、交通、水环境、生态环保、风景园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在内的一大批标志性项目。
2020年11月24日,在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联合发行《中埃建交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其中埃方选定的图案是亚的斯亚贝巴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该广场属于中国援建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该项目获评ENR全球环境类最佳项目奖,其设计团队就来自中国建科。
友谊广场设计过程中,中国建科以环境治理为宗旨,通过创新的设计,包含庆典广场、腾飞花带、人工湖、艺术花园、棕榈画廊、音乐喷泉、文化浮雕等多个景观,集庆典、展览、科教、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河道改造则以水体治理为重点,短短两年间就将这片脏乱差的48公顷地区打造成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新地标。如今,曾经的失修河道焕然一新,过去的荒芜河岸重现生机,居民们欢聚于此,享受谢格尔公园所带来的美丽、轻松、欢愉……
中国建科还积极助力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3月29日,由中国建科设计的孟加拉国首条全封闭高速公路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首段18公里通车试运营。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全长约48公里,总投资4.12亿美元。全线通车后,原本4小时的车程将缩短至少一半,北部工业区至达卡通行效率将提升400%,日均分流车流量超8万辆。
在此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中国建科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中国企业一起开展研究实验,采用个性化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施工中因土壤情况影响引发的路面承载力差、稳定性差等问题,获得当地主管部门及专业人士认可。孟加拉国公路局首席工程师哈桑说:“希望这项技术未来能够推广到整个孟加拉国,也希望中国给我们带来更多好技术。”
如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与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达卡绕城高速公路类似的中国建科参与设计的工程比比皆是。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建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标准引领、示范引领推动行业低碳发展,依托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国家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示范项目。仅2022年,集团援外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近10%,在39个共建国家承担1000多个项目。
以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高品质的建筑设计需要持续创新驱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过程中,中国建科聚焦提升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紧紧扭住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要素,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打造“价值创造型”总部为引领,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标准,全面推进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3年5月9日,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建科总部举行。该中心是中国“双碳”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于突破建筑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瓶颈,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两年来,中国建科作为牵头建设单位集聚各方力量,以“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理念,攻关6大技术方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建立全链条联动体系,提供绿色—低碳—零碳—负碳等方向系列技术产品,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中国建科以所属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体的四级科技研发体系,构建适应行业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
如今,集团拥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行业和省部级创新平台,29个创新型研究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并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00余人……集团顶尖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保有量居行业之首。规模大、价值高、创新力和引领力强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持续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提升中国标准影响力
在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中国建科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工程设计标准走向国际化,通过科研创新,在标准化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特别在“十三五”(2016—2020)期间,发布《建筑和土木工程—模数协调—模数》《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弹性》等2项国际标准;主编发布国家标准60项和行业标准66项;2022年申请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供热管网技术委员会(ISO/TC341)获批成立,实现城乡建设领域承担国际标委会秘书处“零”的突破。
同时,中国建科积极与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宣传和推动中国工程的设计标准。通过一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中国工程设计标准的知名度。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建科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力攻坚,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