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为下一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战略引领,对于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整体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动荡重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处于关键坐标上的亚洲尤其令国际社会瞩目。站在亚洲整体振兴的新起点上,中国正与周边国家双向奔赴、共同担当、合力开拓,积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亚洲新未来。
世界变局 亚洲坐标
随着全球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挑战突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扰动全球贸易秩序和产供链布局,对全球和平稳定构成严峻挑战。但挑战中亦蕴藏机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大变局之中的关键变量,促进各国竞争力此消彼长,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增强,东亚及其周边地区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和保护主义加剧的压力,2024年度,亚洲经济增长率仍超过4.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达60%。《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落地,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实质性结束,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发起《数字经济伙伴协定》(DEPA),地区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
在国际秩序日益动荡的当下,中国与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助力全球南方集体觉醒和集体行动,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坚守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正确方向、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从长期看,亚洲地区的发展具有韧性,变局危机同样可以是亚洲自信自强、团结合作的驱动力。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亚洲曾创造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和文明成果。绵延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开启了货畅其流、地尽其利的贸易时代,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亚洲各地区在历史进程中缔造了别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在长期对话、交流和互鉴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明形态。跳出文明冲突的理论窠臼,赓续互学互鉴的友好传统,发扬和合共生的亚洲智慧,是新时期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一个团结包容、友好共生的亚洲,将持续担当世界的和平稳定之锚、增长动力源及合作新高地。
与周边国家双向奔赴
4月14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进行国事访问,达成重大共识,取得丰硕成果。
周边是中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政治互信与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实现双向奔赴。
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目前,中国已同周边28国和东盟建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与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与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18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并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建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地。
围绕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高质量、宽领域的议题覆盖。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同周边各国以及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实现战略对接,先后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一批标志性的大型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相继落成。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近年来,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新增长点,各方围绕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据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
良好的互动框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制度保障。在区域层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中国-中亚机制,为六国深度合作提供制度支撑;在次区域层面,中国与周边五国共同发起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打造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在双边层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首次建立部长级“2+2”对话机制。中国与越南将两国外交、国防、公安“3+3”战略对话机制确定为部长级,中国与马来西亚同意建立外交、国防“2+2”对话机制,中国与柬埔寨决定建立外长、防长“2+2”战略对话机制。
如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形式日益完善,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战略定位迭代升级。未来,中国将携手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亚洲家园,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全球文明倡议首善区。随着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认同度持续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亚洲整体振兴正当时
实现亚洲整体振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方向,是世界变局中治乱持危、振发兴举的重磅信号。在开放、交流、合作的发展大势中,亚洲整体振兴的愿景日渐清晰,势头有增无减。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会议明确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会议还对保障周边工作框架的运行提出要求,对内重点加强集中领导和能力建设,对外着力深化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
在变局中实现破局,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历史性变革,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周边地区作为各类战略倡议的示范区、先行区、试验区,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拥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内容创新需要秉持融合思维,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平衡。在坚持好、运用好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要素、新主体,拓展新媒介、新场景,从而孕育新文化、新模式。机制创新应在全球变局和周边格局深度联动的背景下,通过“试点—推广”模式,有层次、有规划地探索创新国家间、地区间、不同行为体网络之间的互动模式、合作机制、战略设计、理念规范,并在此过程中主动提升自身战略运筹能力。
当前,亚洲地区发展和安全挑战仍然突出。中国与周边国家身处其中,自当主动塑造、有所贡献,为亚洲整体振兴创造有利条件。在安全领域,引导大国竞合往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地区安全赤字扩大,构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地区安全秩序。在发展领域,增进民生福祉,维持亚洲经济的正增长势头,缩小国家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减少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亚洲必将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发挥关键作用,担负重大使命。
翟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胤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