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力量助推伊拉克能源转型升级

2025-07-07      撰文/马和斌 马晓霖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共鸣,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对接各自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重要参与国,伊拉克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近十多年,中伊双方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拓展多领域合作基础。共建“一带一路”为伊拉克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伊拉克能源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战略伙伴关系夯实中伊合作基础

  2015年,中国和伊拉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广泛深度参与伊拉克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建设,伊拉克成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据伊拉克媒体报道,2024年中国与伊拉克贸易额达550亿美元,刷新历史最好纪录。其中,伊拉克从中国进口达1598612.93万美元,涉及电子产品、家电、日用品和建材类产品;伊拉克对中国出口额达3823708.22万美元,原油占主要份额。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崔巍评价说,中国和伊拉克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当前中伊两国都处在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中方愿同伊方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巩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拓展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共同创造中伊关系下一个辉煌10年。

  伊拉克能源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风险挑战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年底,伊拉克的石油储量达1450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4%,位居全球石油储量第八位,在阿拉伯国家中排第二位。天然气资源位居全球第十二位。

  伊拉克能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要件。油气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原油出口收入占该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然而,由于缺乏绿色环保的能源开发模式和严重的伴生气放空燃烧等因素,伊拉克重要石油产区环境污染严重,且单一能源类型问题突出。因技术不成熟致使每年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被燃烧殆尽而无法回收再利用。事实上,伊拉克长期遭受“资源诅咒”困扰,电力发展的基础性原料依赖其他国家出口供给的问题尤为严重。伊拉克涉及能源转型升级相关问题甚多,现有能源环境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基本所需。其主要表现是能源基础设施陈旧,能源设备超期服役,能源技术更新迟缓,能源专业技术人员在修修补补之中勉强维系着能源系统的运行。

  当前,伊拉克石油、电力等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环境表现出潜在的不良状态,或与地缘政治、大国博弈、政权更迭、治理观念、集团利益、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密切相关。

  3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了伊拉克购买伊朗电力的豁免,以此对伊朗实施所谓“极限压力”制裁,此举图谋在伊朗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设置来自邻国经济发展需要原料的藩篱,以牵制伊拉克和伊朗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步伐。

  特朗普政府不签署伊拉克从伊朗进口电力豁免决定,给伊拉克民众日常生活将直接造成极大影响,伊拉克民众将暂时出现“电荒”困境。伊拉克政府不得不尽快重新谋划国家能源转型升级和供应优化的最佳方案,或通过外交谈判寻求美国延长天然气进口豁免,或争取国际资金支持能源基础设施升级。当前,摆在伊拉克政府面前解决能源转型升级和供给优化的方案不仅在于寻找短期替代方案以缓解电力短缺,还必须推动长期战略以实现能源自主,减少对外部来源的依赖。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政策迫使伊拉克在能源转型升级与供给优化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在“去石油化”与“再工业化”间寻找平衡点,在抵抗与妥协之间寻找脆弱型平衡,释放压力,将能源转型嵌入国家能力重建进程以催化成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尽管近期伊拉克努力推动国内天然气投资,但结构性障碍仍会对能源转型产生阻碍,使其易受外部压力和经济低效的双重影响。

  伊拉克前能源部长、国际能源专家卢伊·哈提卜分析称,伊拉克电力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发电量不足,更涉及输配电效率低下、管理腐败及补贴政策失灵。他说,尽管伊拉克政府每年给予电力的财政补贴支出多达200亿美元,但仅有少数群体能从中受益。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伊拉克电力系统一直处于亚健康运行状态,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目前,伊拉克的发电量约2.7万兆瓦,远低于4.5万兆瓦的基本需求。因战事后遗症,伊拉克电力设施损坏严重。近年,电力设施不时遭受恐怖袭击,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电力系统已超负荷运行,电力线路老化程度严重,电力供应事故频发,电能损耗高达四成。

  伊拉克夏季常态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电力需求增加。95%的用户不得不自备发电机以应对限电造成的不便,对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运营会造成更大范围和层次的负面影响,或引发生活成本火箭式增长,人们对电力供应稳定的担忧日益加剧。2021年伊拉克民众曾到电力部门请愿抗议政府限电。2024年因限电引发民众全国性罢工等。

  对此,伊拉克政府努力通过设备维护和效率升级,力图缓解当前日均供电不足12小时的窘境。争取到2030年,将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30%,并减少对进口天然气发电的依赖。

  中国企业助力伊拉克能源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

  2010年,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工程公司承建由伊拉克电力部投资的伊拉克华事德电厂。该项目是目前伊拉克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力工程,一、二期工程分别建设4×330MW和2×610MW燃油(气)机组。2014年,伊拉克华事德电站工程被伊拉克电力部授予“伊拉克最佳电厂奖”。2015年6月28日,伊拉克华事德电厂二期2×610MW电站项目6号机组满负荷运转720小时,比计划工期提前了一年时间。截至2025年1月,伊拉克华事德电厂累计发电量超过1600亿千瓦时,上网电量约占伊拉克全国总发电量的20%,高峰时可保证首都巴格达70%的电力供应。据悉,伊拉克华事德电厂项目累计为当地创造约3000个就业岗位,近300名伊方员工赴上海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伊拉克油气田开发,帮助其提升原油产量并推动伴生气的利用率,助力伊拉克实现能源自给。随着中资企业在伊拉克承建一系列绿色油田项目落地见效,当地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开发有望实现“蓝天工程”。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士拉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的首列伴生气处理装置运行平稳,收集和处理来自鲁迈拉、祖拜尔和西古尔纳-1油田的伴生气,经过脱硫、脱汞、脱水、生物菌硫磺回收和尾气处理等工艺,每天可产出约440万立方米干气和2600吨液化石油气。每年可向下游电站供应约22.5亿立方米商品天然气,实现5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能满足当地400万户家庭用电,有效缓解当地的电力短缺困境。

  中国企业为伊拉克油气产业绿色发展付出的努力得到伊方肯定。伊拉克石油部长称赞中国企业为解决伊拉克民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电力部长表示中国企业建设的天然气处理项目意义重大,建成后将有效缓解电力短缺问题;天然气处理厂所在地米桑省省长认为,该项目是当地百姓期盼已久的关键性惠民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伊中能源合作的里程碑,将对伊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积极作用。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天然气处理厂每年还可生产近86万吨液化石油气,通过罐车直接供应米桑省及周边地区,有效改善当地民生。同时,工厂每年还产出约90万吨轻质原油以及1.5万吨工业级硫磺,大幅提高整体社会经济效益。

  2021年6月,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与伊拉克民航局签署的伊拉克纳西里耶国际机场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在伊拉克战后承建的首个机场项目。该工程建设包括航站楼、控制塔、星级酒店、货库、25公里机场连接线、升级改造跑滑道等系列配套设施,规划年客流量75万人次,远期规划年客流量200万人次。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伊拉克西南部地区的航空中心,大幅改善地区交通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伊拉克能源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鲁迈拉油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对接伊拉克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引进中国先进光伏技术,在米什里夫·古赖纳特原油处理设施项目建成一座装机容量1兆瓦、并配备4兆瓦时储能系统的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60万千瓦时,不仅能满足作业高峰期营地全天候生活和办公用电,还能兼顾部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该光伏电站建成后有效改变了当地用柴油发电机供电的单一电力供应模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吨。

  中国企业不仅贡献了中国技术,更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更多当地技术工人,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了瓦工、钳工、铆工、管道工、起重工、挖掘机司机的工作技能。

  近年来,由中国电建承建的1000所示范学校项目,作为中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要项目之一,有效助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求。2023年5月,纳西里耶机场项目施工现场迎来了当地福利院的孩子们,让他们以“工程师”身份近距离感受济加尔省第一座民用机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小“工程师”们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在中国建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加互动游戏、观摩现场施工,激发内心美好的憧憬。2023年7月,伊拉克济加尔大学的13名实习生来到纳西里耶国际机场项目参加为期1个月的校企合作实践实习活动。济加尔大学工程学院院长阿德纳说:“中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这样的经历宝贵且难忘。相信学生们会学有所成,也期待机场建成后,对伊拉克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企业积极抢抓机遇,拓展企业业务范畴,成为推动伊拉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和斌: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阿拉伯国家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A9R914E封面.jpg

红色记忆 革命之城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038-_0WQ2360-封面.jpg

国产飞机载旗首次执行国际商业航班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A9RB31A封面.jpg

金陵烟火入画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