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聚焦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为共建国家民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作为中国首个服务于企业及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人才计划项目,“藤蔓计划”实施8年来在共建国家,以及在华留学生、高校、企业等方面获得广泛好评,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的旗舰项目。近日,《丝路瞭望》记者专访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详细了解“藤蔓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的重要作用。
《丝路瞭望》:“藤蔓计划”设立的初衷是什么?与其他科技人文交流项目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张晓东:“藤蔓计划”又称“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计划”,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APEC 会议上有关“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的比喻而来。“藤蔓计划”是中国首个服务于企业及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人才计划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典型的“小而美”项目。该计划通过实习对接、精准派送、考察培训、创业孵化、国际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等形式,搭建企业、机构与国际留学生之间创新创业的桥梁和平台。通过选拔和孵化优秀国际合作伙伴,积聚国别优势,构建国际产业生态型合作网络,以点带面赋能中国产品、技术、服务快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中国企业像藤蔓一样在国际市场高质量发展壮大。“藤蔓计划”心联通作用突出,设立8年来获得政府、留学生、高校、企业等各方的一致认同。
《丝路瞭望》:今年4月初举办的 “藤蔓计划”2025国际留学生实习对接会吸引了来自86个国家的670名国际留学生的参与。“藤蔓计划”瞄准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哪些需求?
张晓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人才和智力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愈发重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持续加深,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够紧密,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其次是留学生实习就业机会不足。国外留学生对中国的政策、国情、企业的信息掌握不足,了解企业需求信息的渠道不畅,到企业实习就业的信息不全,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的路径有限。最后是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外国留学生从世界各地来中国求学,因地域国别不同,所在国与中国存在文化差异,在与企业商务谈判、业务往来等跨文化沟通方面存在困难,甚至出现文化冲突,影响工作效率和合作关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2017年联合对外经贸大学共同启动了“藤蔓计划”。项目实施以来,“藤蔓计划”陆续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企业合作,连续举办10届国际留学生就业对接会,为在华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使得“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藤蔓计划”为共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助华的优秀国际人才,为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丝路瞭望》:“藤蔓计划”实施8年来,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张晓东:截至目前,“藤蔓计划”已举办10届留学生就业对接会,500多家企业参与,为来自80多个国家超过10000名留学生创造对接机会,86所高校2000余名留学生获得实习岗位。来自加纳、塞尔维亚、巴基斯坦等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 300 余名留学生因此扎根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藤蔓计划”所培养的“藤蔓使者”把“中国方案”推广至“一带一路”,成为促进与共建国家互通互融的使者和种子。
回顾“藤蔓计划”的发展历程,主要发挥了四方面的关键作用。首先,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人才供需实现了精准对接。这些年,我们通过举办留学生就业对接会,推出 “藤蔓计划”线上平台,统计并建立留学生与企业需求数据库,精准对接人才培养。在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提供大量本土化、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同时,为留学生提供在中国企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其次,开办藤蔓双创空间,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藤蔓计划”通过实习招聘、考察交流、精准派送、孵化支持等形式,为留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交流、领导力培养与职业规划,并为有意向在华创业的留学生提供免费工商注册与办公场地、协助申请政府优惠政策等服务。从“藤蔓计划”衍生出的“藤蔓国际双创空间”则推出创业课堂、创新实验室、国际创业导师等系列服务,为来自加纳、印尼、波兰等15个国家的20支国际创业团队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此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再次,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藤蔓计划”协调当地政府、企业与高校,为国际青年人才开展企业考察、创业交流、研学培训等,使他们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拓宽国际视野,为今后自身创业或参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留学生与中国企业员工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商业规则等,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最后是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助力人才长期发展。“藤蔓计划”开展国际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为国际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同时,帮助国际人才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在中国及国际市场上都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如“藤蔓使者”、阿富汗籍留学生马赫,2021年在北京注册了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人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为国际人才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支持,如今已经创业成功。
《丝路瞭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创新合作,共同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从创新角度来看,“藤蔓计划”有哪些成功实践?
张晓东:“藤蔓计划”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形式和人才培养范式,以理念、模式、平台创新赢得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各界的欢迎和积极参与。特别在模式创新方面,“藤蔓计划”创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协同模式,推动产学研项目合作,实现了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高校负责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确保各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习、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创新性地促进国际人才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让人才能够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工作环境中锻炼,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丝路瞭望》:2025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对“藤蔓计划”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构想和建议?
张晓东: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藤蔓计划”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挑战。
具体来说需要强化领导作用,统筹全局发展;发挥纽带作用,促进贸易畅通;全面整体布局,突出重点发展。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藤蔓计划”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推进各地的自贸试验区以“两国双园”“多国多园”模式加大支持国际创新创业的力度。努力推进“藤蔓计划”成为各共建国家创新创业企业与我国企业之间的经济纽带,各地自贸试验区可为各国创新创业企业在我国投资时争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准入后)负面清单管理”的高标准投资规则。同时,建议北京相关机构可以在制度创新框架内,对“藤蔓计划”相关项目先行先试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国际人才等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规则,降低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打造“成本洼地”的比较优势。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