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加强地区安全治理,持续深化执法安全合作,携手防范和抵御极端思想,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这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中亚国家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事件多发,复合安全特征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使命。
中国—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成果斐然
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安全合作成果斐然,奠定了牢固的合作基础,建立了日趋完善的合作机制,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对新的安全威胁、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自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多边安全合作成效显著,安全合作理念与行动实践与时俱进,双方共建安全共同体,为地区稳定贡献力量。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持续、协同发展,合作更加多样和深入,在执法安全、防务安全、司法、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取得积极合作成果。双方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维护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的安全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有相通的合作理念、强烈的合作意愿和愈发有力的机制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的成果与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合作政策基础牢固,双多边沟通协调顺畅。2023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宣布在双边层面践行命运共同体。2024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关于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与塔吉克斯坦宣布发展中塔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签署联合声明,强调继续深化政治互信,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双方将继续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深化执法和安全领域合作,开展两国执法和安全部门联合反恐训练。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的关注重点和理念一致。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提质升级,为打造命运共同体和进一步深化安全合作夯实了政策基础。
二是安全合作深化并升级。中国与中亚国家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应对共同安全威胁的安全合作机制,包括沟通对话机制、情报交流机制、联合行动机制、执法能力培训机制和定期联演联训机制;联合打击“三股势力”、跨国有组织犯罪、贩运毒品和非法武器走私;加强应急管理领域交流合作,在自然灾害防治、保障安全生产和紧急救援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2024年9月10日,中国—中亚公安内务部长会晤机制首次会议在中国连云港市举行。双方为深化防务安全合作举行执法安全部门联合演习,积极推动建立中国—中亚公安内务部长会晤机制。同时,组织开展研修和培训活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2024年4月,首期中亚五国安全风险防范交流培训在新疆乌鲁木齐开班,促进了边境巡逻与管控的合作。此外,完善司法合作机制,举行检察机关的定期会晤,并建立常态化的互访交流机制。2024年9月,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通过了《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乌鲁木齐声明》,就健全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展司法交流平台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三是应急管理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双多边安全合作的亮点。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地震、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也同样都肩负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艰巨任务。在2024年5月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中亚应急管理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关于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通过了《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宣布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工作组。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互动与协调,持续深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大安全合作观正在形成
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体现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国际安全观,安全合作理念等方面进一步趋同,在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将更加造福地区稳定与人民福祉。
综合本次峰会安全合作领域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到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在形成大安全合作观,将更广泛的安全威胁纳入合作范畴,体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正在实现从理念到务实行动的提质升级:
——保持已有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并进一步提质升级。各方重视打击“三股势力”,特别是恐怖势力跨境流窜,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强调杜尚别反恐进程框架内的安全对话平台;重视阿富汗的和平稳定与重建。
——重视地区新的重大安全威胁,包括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重视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强调生态保护,强化大规模灾害和危机预警;将气候变化问题的威胁提升到新的高度,并强调加强应对合作。
护航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全球和地区安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时期,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发,地区安全治理愈加困难。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
透过国际及地区变局观察中亚安全形势,可以看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交织、政治风险与安全风险交织、地区内部安全与外部地缘博弈交织、激进的社会思潮与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相互交织。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构成危害的激进思潮、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对整个地区构成挑战的新问题也不断显现,中亚安全形势呈现出复合型特征,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治理。但是,中亚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更多安全合作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塑造维护有利的周边战略格局。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的理念、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少新的重要发展,双方的安全合作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应进一步强化安全合作新理念,持续推进安全合作的机制化进程,提高安全合作的效率和行动力,与时俱进,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共同安全威胁和挑战。
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的重大意义在于,作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丰富新安全观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宝贵尝试,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努力。
随着国际与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更加密切,对于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已达成共识。中国最希望看到一个稳定而发展的中亚,稳定而发展的中亚也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日臻成熟的安全合作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具有持续性与协同性、多样化与深度化的特点,双方对安全合作理念的重要性具有更加深切的共识,具体领域的安全合作更加务实和细化,安全合作的领域更加拓宽,这不仅为双方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也将对维护整个地区稳定和发展大局发挥更积极作用。
苏畅: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8月20日晚,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启幕。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