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56810557716.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共筑健康丝绸之路 推动中国—中亚医疗卫生合作

2025-09-05      撰文/本刊记者 郑煦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乌兹别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医疗卫生合作。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通过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强调,应进一步“推动建设中医药中心,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今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合作2025—2027年执行计划》、2025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被列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从2016年至今,深化卫生健康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理念始终一脉相承,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医疗技术、药品和服务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入。

  药香传情:传统医学织就民心纽带

  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同中亚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之路。药香飘千年,中医药随商旅沿古丝路传入中亚,当地各类可供药用的植物也不断被引入东方。近年来,随着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快,双方传统医学合作日益深化,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在阿斯塔纳市中心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青年医师伊斯密尔·道罗夫(中文名马文轩)身着白衣,正为患者进行推拿治疗。

  新冠疫情期间,在华留学的伊斯密尔·道罗夫主动请缨参加抗疫,他的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如今,他已成长为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的骨干,在行医济世中传播中医理念,成为中国中亚间的“友谊使者”。“这些年,中医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当地患者慕名前来治疗,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极大缓解了症状。”他说。

  2022年,由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联合哈方共同建设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揭牌成立。今年5月30日,中心新址正式开诊,从最初的300平方米扩展为1500平方米。走进中心新址,宽敞明亮的大厅内,针灸室、推拿室等诊疗科室齐全,不少患者正在就诊。当地患者娜塔莎感慨:“中医推拿治好了我十年的腰痛,我现在每周都来做艾灸养生。”

  “许多患者对中医经历了从好奇到尝试再到接受的过程。”中心医疗负责人高峰介绍说,受气候和饮食习惯影响,当地人寒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多发,而治疗这类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接诊3.8万人次,接诊人数逐年增长。

  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成立2年的中国—塔吉克斯坦中医药中心不仅为民众提供线上和线下诊疗服务,还积极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该中心已编纂3部中俄双语中医教材,出版10余期中俄双语医学杂志,并开设岐黄中医课堂专题讲座,在当地推广中医药健康知识。

  如今,问诊中医正成为中亚患者的新选择之一。为了方便就医,很多患者给中医药的许多疗法起了“小名”,“火章子”(拔火罐)、“不疼的长针”(针灸)、“甜药茶”(中成药糖浆)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在民众间流传。

  从“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提出“实现传统医学中心在中亚地区全覆盖”,到《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明确“推进中医药中心建设,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再到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被列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国家间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各层级交往渐次开花,传统医学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同中亚国家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正不断深化,造福于民。

  人才共育:奠定医疗合作发展基石

  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与科研的深度交融。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阿塔扎诺夫·萨达尔别克是新疆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硕士生。“来中国之前,我不知道中国发展得如此好。来中国以后,我才更加认识到,留学中国这个决定完全正确。”阿塔扎诺夫说。

  像阿塔扎诺夫一样,越来越多的中亚青年选择来中国求学,将新疆作为了解中国的第一站。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在册留学生共计695人,来自中亚五国的留学生有199人。

  新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艾恒·托哈依介绍,新疆医科大学留学生的就业匹配度较高,除继续深造精进医术外,不少留学生回国后或就职于当地公立医院,根据专业进入相应科室,或自主创业、开设私人门诊,还有部分留学生进入卫生部门等机构,推动当地医疗改革。

  在为中亚国家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新疆多所大学还与中亚国家高校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如新疆医科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知名医学类高校合作开设“中医培训课程”,累计培训当地师生5000余人次;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中医药临床实训基地”,招收第一批中医学专业硕士留学生14人。新疆师范大学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优势,打造面向中亚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中亚国家培训本土教师1100余人。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传统医学科学与实践中心主任贾姆希德教授评价:“中国不仅送来诊疗技术,更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在共建科研体系方面,今年6月,新疆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暨中亚麻醉与围手术期学术论坛首次迎来由21名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学者组成的专家团。与会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医学研究成果,表达了对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健康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愿景。哈萨克斯坦国家医学会主席马米尔别科娃特别向中方赠送传统乐器,作为将技术合作升华为文明互鉴的象征,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注入了人文纽带的力量。

  同样在6月,中国—中亚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创新和产业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中山大学与中亚五国签署《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备忘录》,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揭晓的《2025-2030生物安全科技合作优先领域清单》聚焦疫苗研发、数字医疗等前沿方向。业内专家认为,此类机制创新将进一步激活人才潜能,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开辟出一条以平等互惠为底色、以区域需求为锚点的科技自主化新路径。

  企业赋能:重塑“健康丝绸之路”生态

  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进程中,“走出去”中国企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作为从沈阳走向全球的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生产企业,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已在中亚地区深耕19载。2006年,首台东软医疗CT落地哈萨克斯坦,开启了与中亚的健康之约。如今,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等城市的医院,东软医疗的CT、MRI和DSA等高端设备已成为精准诊疗服务的重要力量,被越来越多当地医生视为值得信赖的“中国伙伴”。

  “东软医疗的CT设备质量好,在患者扫描量大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运行,而且扫描流程便捷,工作站操作简单,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他们还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能够让我们接收到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一位塔什干市塞格里区当地医生表示。 

  2024年8月,东软医疗联合哈萨克斯坦放射学会发起“一带一路(中亚)医学影像生态圈”,搭建起产学研医的跨国协同平台。这标志着区域医疗合作由“设备输出”正式迈向“能力共建”,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在中亚的影响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速,中亚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也为中国药企发展打开了“机遇之门”。

  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甘草等药材资源,2016年,江苏天晟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晟药业”)决定在该国投资设厂。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努库斯区的天晟药业现代化提取车间内,机器轰鸣运转,身着工装的当地员工熟练操作设备,将甘草原料转化为甘草酸粉。

  乌萨尔原本是努库斯当地的农民,收入微薄,2018年进入天晟药业工作。“自从到工厂上班以后,我学到了很多技能。有了这份工作,我家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说。

  如今,这座工厂已吸纳上百名当地员工就业,甘草酸粉年产量达500吨,年产值约1000万美元,产品全部用于出口,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从阿斯塔纳的中医诊室到新疆的留学生课堂,再到努库斯的跨境药材种植基地,中国与中亚的健康合作已超越技术援助,升华为机制共建、产业共兴的深度融合,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

XXU00413封面1.jpg

同饮一江水 光影耀澜湄——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启幕

8月20日晚,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启幕。

038-_0WQ2360-封面.jpg

国产飞机载旗首次执行国际商业航班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A9RB31A封面.jpg

金陵烟火入画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