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高层战略引领拉美协同深化。5月13日,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及三年合作计划,中方宣布提供660亿元信贷资金与3500个奖学金名额,推动中拉在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等12个领域合作,这一机制化突破既对冲了欧美贸易壁垒,也通过“资源—技术—人才”联动强化了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制度性话语权。同日,中国与巴西签署三份合作文件,将共建“一带一路”与巴西“加速增长计划”深度绑定,在矿业可持续发展与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形成协同。5月14日,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合作规划,聚焦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中拉“硬基建+软规则”的双重布局。
对接重点领域政策创新与区域规则。5月14日,七部门联合发布科技金融15项举措,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科创企业债券融资等工具,破解硬科技融资难题。5月27日,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决定建立区域性商务理事会,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与本币跨境支付合作,为海合会国家参与人民币原油结算试点奠定基础。
深化人文生态合作。5月28日,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通过联合声明,中方宣布投入200万美元支持岛国清洁能源项目并启动100个“小而美”气候韧性项目,以应对太平洋岛国在海平面上升中的生存挑战。同时通过“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强化了中国在南太地区的生态建设参与。此外,中拉论坛框架下的北斗应用合作发展中心与数字技术论坛,则通过500名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等举措,形成“数字基建+人文交流”的协同效应。
总体来看,5月相关政策实践资讯凸显三大趋势:一是从“项目驱动”转向“规则引领”,通过中拉论坛、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等机制构建区域经济新秩序;二是地方创新与国家战略联动,通过上海、海南等地试点为全国开放型经济积累经验;三是加强“绿色+数字”双轮驱动,例如中拉清洁能源走廊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中心的同步推进等。
地方参与态势
政策沟通呈现制度型开放。5月,海南、吉林、陕西等地在政策上体现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结合区域特色深化开放合作的特点。海南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吉林通过东北亚博览会等平台深化产业链合作;陕西则以“精准帮扶+内外贸融合”为抓手促开放。这一系列政策既响应了中央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 的战略部署,也体现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放型经济新路径的创新实践。
5月5日,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有关工作。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大政策宣介辅导力度,优化支持奖励政策等。
5月16日,吉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沿边近海优势,不断放大外事赋能效应,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千方百计巩固进口、扩大出口,在稳外贸、稳外资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办好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经贸交流活动等。
5月7日,陕西省“打好外贸拓展硬仗”视频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对重点外贸企业“一行一案”“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外专业性重点展会,多元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对接商超、电商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外贸产品内销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
跨境物流实现“多式联运+区域突破”。5月,国内多地依托铁路网络,结合公路灵活及专业化货类运输,形成差异化物流解决方案。郑州“中吉乌”班列采用“铁路+公路”联运模式,破解中亚铁路覆盖不足痛点;中国邮政东盟专列以铁路替代传统公路,运输时效提升;北京直达明斯克班列开创整列汽车配件出口先河,直达欧洲腹地。多式联运成为主流,运输网络覆盖中亚、东盟及中东欧等新兴市场;专业化运输趋势明显,如汽车配件专列、邮政货运专列等定制化服务崛起。
5月14日,首单“中吉乌”铁公联运货物从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顺利发出,在新疆喀什换装公路运输,经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运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本趟班列采用“铁路+公路”联运模式,运费成本可降低30%左右。5月17日,一列满载700吨板材集装箱货物的中越班列由南宁国际铁路港发往越南安员站,与以往主要通过公路运输的跨境物流方式相比,最快可节省约26个小时。
5月15日,一列满载汽车成套配件的中欧班列从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金隅铁路专用线鸣笛启程,驶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这是首列由北京直发明斯克的中欧班列,也是首趟全汽车配件出口专列,总价值1600多万元。
“多领域+跨国界”贸易畅通实现合作共赢。5月,多家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全球供应链与市场,通过合作扩大采购、投资建厂等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国内文旅产业加强国际推广,借助大型展会平台提升国家与地区文旅吸引力;地区间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开展多形式交流活动,推动双边贸易投资增长。
5月12日,蜜雪集团与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扩大对咖啡生豆、水果制品等巴西优势农产品的进口份额。
4月28日至5月1日,第32届阿拉伯旅游展在阿联酋迪拜举办,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家参展商参展,创下历史新高。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等13个省市的7家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26家旅游相关企业组成联合展团参展。
5月12日,中国(江西)—新西兰经贸交流座谈会在南昌举行。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团带来10个重点项目,江西省演艺、农业、食品、乳制品等领域的36家企业参会洽谈。本次会议旨在向新西兰企业宣传江西的区位优势、发展态势、营商环境,让江西企业更好地了解新西兰的优势产业和投资政策,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在农业、食品等领域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海南自贸港金融创新加速。5月20日,海南自贸港首笔银行办理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登记业务落地。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的指导下,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成功为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自贸港首笔银行办理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登记业务,彰显政策支持与银行高效协作,推动跨境投资高水平试点向纵深发展。
多领域交流促进民心相通。5月,汨罗国际龙舟赛吸引全球目光,促进文化传播与交融;中俄国际帆船赛跨越国界,增进双边情谊;“冰上丝绸之路”法律建设深化,为重大项目推进提供坚实法律支撑。多层面兼具竞技性、文化传播性与专业性的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行业间的交流合作。
5月24日,2025年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暨第二届龙舟超级联赛开幕,24支国内外龙舟队展开激烈角逐。赛事分国际、本地两组,其中国际组由外籍国家队、俱乐部、在华留学生队组成。5月,为庆祝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缔结友好关系城市30周年,中俄国际帆船比赛在黑龙江抚远开赛。此次帆船赛从抚远口岸启航,终点为哈巴罗夫斯克口岸,全程71公里。
5月19日,法律服务“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工作交流会在辽宁大连举办,来自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的20位专家学者对“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相关法律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北极航道治理、区域合作协调、国际规则衔接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探索法律服务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未来方向和有效路径。
(本文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供稿,成员包括组长翟崑,副组长娄晓希,组员胡鑫、杨耀源、韩卓希。)
8月20日晚,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启幕。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