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图书不胜枚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但从形式讲,众多图书大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而近日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地图上的“一带一路”》则另辟蹊径,成为国内首个以地图为载体全面展现“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专著。
兼具科普书和工具书功能
《地图上的“一带一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刘卫东研究员担任主编,是中国知名学术平台 ——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推出的重要的学术成果。全书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角度,描绘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合作共赢、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本书通过一系列清晰准确的地图还原了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视角,为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诠释和有力支撑。
刘卫东长期从事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他介绍说,因部分图件在此前出版的相关专著中已有所涉及,所以《地图上的“一带一路”》其实是将散落在相关学术成果中的地图串起来,方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本书融学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图文并茂串起共建‘一带一路’成果足迹的科普读物。”
《地图上的“一带一路”》在具备科普读物诸多特点的同时,还兼有工具书的特征。例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一章详细介绍了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国内生产总值、制造业等方面的概况,读者据此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现状以及潜藏的市场机遇。
另外,本书对一些新名词的解释,凸显了共建“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在“隐含碳流动”一节中,对隐含碳做了解释(隐含碳是指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书中对“在全球隐含碳流动格局中,南亚和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地区的净流出占整体流出总量的30%”的解读,预示着低碳环保将是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汇集多年研究成果
《地图上的“一带一路”》的成功出版,汇聚了中国顶尖的地理、经贸和国际关系研究学科的专家团队,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团队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团队是成立时间最长、成果最丰厚的“一带一路”研究团队之一。2013年9月,该机构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初步研究并提交相关建议,同年11月牵头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此外,研究团队还陆续承担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展第三方评估等,参与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其他一些地区的“一带一路”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等。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这些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愿景、理念、内涵和进展有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2018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专项”支持下,研究团队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对30余个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构建起“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基础,相继出版《“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科学路径与案例》等系列专著,并在此过程中绘制了大量“一带一路”相关地图。
“强大的研究团队和长期的科研积累,确保了该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地图上的“一带一路”》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总经理林振中表示,《地图上的“一带一路”》是回应时代需求、传播主流价值观、参与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还将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地图+”“地理信息+”融合应用,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全球合作共识贡献应有力量。
书 名 《地图上的“一带一路”》
著 者 刘卫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8月20日晚,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启幕。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