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 正文

产业脱贫——让彝族老乡腰包鼓起来

2020-09-04      撰文 张雪 | 摄影 董宁

  处暑时节刚过,清晨,海拔2500米的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意。

  彝族姑娘阿枝早早起床,她要和父母一起去一公里外的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上班。今年19岁的阿枝,中学毕业后去深圳务工,在一家电子工厂的生产线上做女工。去年,她回乡后来到草莓园摘草莓,每天可以领到60元工资。“这里的收入虽然没有在外打工多,但离家近,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阿枝的爸爸妈妈也在草莓园打工,这份收入让全家人脱贫摘了帽。

阿枝正在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的大棚里采摘草莓。

  “输血”式扶贫,不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只有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就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造血”式扶贫,才能助力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稳定脱贫,确保脱贫后不返贫。

  发展壮大特色龙头产业、提供更多稳定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凉山州走出了一条产业促脱贫、带就业、稳增收的新路子。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实现了脱贫奔小康,开启新生活梦想。

  小草莓解决就业大问题

  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山高路远,气候恶劣,曾被群众称为“烂坝”。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描述这里“耕种不得粮、牛马洗蹄水”。然而,这里在昭觉县九如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贤眼里,成了“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夏季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适宜发展高山农业”的宝地。

  2019年初,在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昭觉县工作小组牵线下,最滋味(佛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昭觉县注册落地,在姐把哪打村投资超过1200万元建设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如今,280亩草莓大棚里迎来了丰收。

  走进位于姐把哪打村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一排排白色草莓大棚内,许多彝族老乡和阿枝一样正忙着采摘装箱;在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挑选分装。分装后的草莓被送进隔壁的冷库,每天都有全冷链运输车沿着不远处的307省道将草莓运抵西昌,两天后,这些草莓来到了北上广,变身为蛋糕房里草莓蛋糕上的装饰、甜品店里的草莓奶昔摆上了大城市的餐桌。

九如生态草莓园张德贤

  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种植的夏草莓,与市场上常见的冬草莓不同,由于采摘季节不同、产量少,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目前,我国草莓主要为冬草莓,产季从11月到5月,而夏草莓仅承德、云南等地零散种植,产季在4月到12月。全国种植面积仅不足4万亩,相差100倍。”张德贤告诉记者,这里的草莓主要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夏草莓的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政府牵头、企业发力、致富带头人引领、贫困户受益,成为产业扶贫的可靠模式。“现代设施农业虽然市场前景看好,但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较高,传统一家一户的农民无法经营,只能靠企业带动。”深耕种植业多年的张德贤一语道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玄机”。在他看来,企业带农户的扶贫模式更可靠,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机遇。

  “你敢不敢跟我一起干?”随着草莓园不断扩大,草莓销售越来越红火,当年有顾虑的彝族老乡也加入进来。张德贤告诉记者,2020年已带动两户致富带头人加入到公司,公司将大棚免费租赁给他们,免费提供水、肥、电、技术。农民不投资,只负责管理租赁的大棚,公司按量回收。张德贤希望通过承包模式,既让彝族老乡得到更多的收益,也让自己的草莓园可以继续扩大规模。

  据统计,20198月草莓园开始采收,当年产量达到300吨。2019年短短5个月就带动当地用工22050人次,工资发放132.3万元,带动就业185户、420人,其中贫困户127人。

  科技助力小土豆做出大文章

  现代化果蔬温室大棚、露地种植试验区、无土马铃薯育种车间……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四川省江油市与布拖县脱贫攻坚对口协作的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20187月全面竣工。

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和远处的高山蔬果种植基地。

  来到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示范园5000平米的智能育种大棚,你会被现代农业浓浓的科技感包围。白色的棚顶下是可伸缩的遮阳布,钢架之间整齐摆放着浅绿色的马铃薯原原种育种箱,棚内的智能检测设备,可随时监测温度、湿度。

  记者看到,每个育种箱内都有一块绿色泡沫板,上面均匀分布着小孔,绿色的马铃薯秧苗从小孔中长出来。掀开泡沫板,可以看到许多蓝色的管子,管子上的黑色的喷嘴可喷洒水分、营养液到一串串马铃薯原原种上。

  在智能育种大棚,记者遇到了来自西南农业大学马铃薯种植专业的研究生朱凤焰,她正在查看马铃薯的生长情况。“我们每天做马铃薯生长日志,有空的时候还会开直播,帮园区销售产品。”

  据了解,20198月,由西南农业大学马铃薯种植专家王西瑶教授带头成立的马铃薯科技小院落户该园区,目前有包括朱凤焰在内的5名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团队驻守该园区,开展马铃薯育种、种植研究,并对马铃薯种植相关问题进行长期技术支持。

西南农业大学马铃薯种植专业的研究生朱凤焰(左)和她的同学一起查看马铃薯种种薯的生长情况。

  优良的种薯是马铃薯优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有了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园区不断培训出马铃薯新品种,这也给布拖这个马铃薯种植大县带来了好收成。

  布拖县是马铃薯种植大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从前,由于当地无法培育原原种,只能从云南、青海、甘肃等地购买,已花费上千万元。如果靠农户自留种薯,将导致品种严重退化,亩产将大大降低。

  “百姓采用布江蜀丰优良育种后的马铃薯种薯,亩产可达到50006000斤,产量提高30%左右。”公司副总经理范强告诉记者,采用布江蜀丰培训的优良马铃薯种,将带动10万彝族同胞增产增收。

  “未来,公司预计可生产马铃薯种薯1700万粒,不仅能满足布拖县种植需求,我们还要走出去。”范强指着园区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大棚告诉记者。

  据范强介绍,农民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每年有800元土地流转收入,土地流转后,农民可来园区务工,每天收入80200元不等,2019年,园区用工23143人次,支出劳务费162万余元,带动全县16000余户脱贫增收,户均增收3150余元。

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副总经理范强向记者介绍无土马铃薯种种薯培训系统。

  据了解,园区以马铃薯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建成马铃薯深加工基地,生产马铃薯方便、休闲食品。”范强告诉记者,公司将大量收购布拖种植的马铃薯,目前第一批采购的马铃薯已经入库,农民生产的马铃薯有了新销路。

  在产业脱贫政策的引领下,在大凉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蓬勃兴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建立。

  布拖县昭觉镇,投资7200万元的3600亩高原蓝莓种植基地,树苗已经种下,计划2023年挂果投产,将惠及70个贫困村;布拖县木尔乡引进种植的茭白和萝卜,把过去刀耕火种的低产田改造成高产蔬菜基地;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稻鱼共生体验园实现了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

  产业扶贫正改变着大凉山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耕作,一样的汗水,不一样的收成。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布拖县昭觉镇,投资7200万元的3600亩高原蓝莓种植基地。

DJI_0233.jpg

走进梁平百里竹海,置身天然森林氧吧

百里竹海是西部最大的高山竹海,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竹品种180余个;这里是“中国首批森林氧吧”。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