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聚焦十九届五中全会 >> 正文

未来15年怎么走?关键时期的关键会议,这样擘画中国蓝图

2020-10-30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场非常关键的会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十四五”时期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又该如何实现?百通社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为大家带来解读。

  1、百通社:十九届五中全会除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外,还审议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什么?这在历史上有过先例吗?

  陈凤英:同时审议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建议,这在历史上是有过的。在关键时期审议关键目标,会采取这种做法。比如,1995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是一个关键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或者说是“爬坡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格局,但它不是5年就能完成的,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到2035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因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个15年的中长期规划,即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百通社:1953年至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中共中央和党的全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从实施效果来看,规划目标的完成度如何?

  陈凤英:这13个五年规划(过去我们叫“计划”)干下来,我们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有的甚至是超额完成。通过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推动实现了我们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

  1953—1957年我们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我们制造了汽车、机器,再到后来钢铁发展、火箭上天,原子弹试爆,确定五年规划以后,最后都基本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能够长期坚持制定五年规划(计划)并完成,世界少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3、百通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四五”规划要求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战略也将成为经济发展主线。为何提出“双循环”战略,如何理解这种新的发展格局要求?

  陈凤英:目前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高度不确定的。不确定性是国际环境的未来趋势,可能会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乃是持续到2035年。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国内资源不畅通了,我们的很多产业链和供应链都被中断,或者被迫做出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大循环,盘活资产,并通过国内需求、国内改革、国内创新来促进国际大循环,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所以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过去,我们提倡要融入世界、接轨世界、参与世界,而今天,是我主动、我改革、我开放、我创新,我创造有利营商环境、引进外资进入,这就是“双循环”的战略,不仅对我们国家,对世界也同样重要。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4、百通社:“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可谓意义重大。在您看来,“十四五”时期的哪些问题最值得关注?

  陈凤英:国际层面,我更加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以及中美关系的走向。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让我们应接不暇,整个国际环境、国际经济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之前预计的全球经济发展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如何进行值得关注。

  我们都知道,中美围绕经贸问题已经进行了3轮博弈,并进行了13次谈判,如今由于新冠疫情和美国大选的影响,很多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中美关系如何变,值得关注。

  国内层面,我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如今,5G技术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城镇化也在创新进步,期待“十四五”时期能够实现新一轮的科技和工业革命。如何实现?最关键的就是实行彻底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何要加上“彻底”二字?因为需要进行制度性改革。国际上的经验就是这样,要开放风险就会加大,所以要管控风险,首先是管控金融风险。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充分的科技创新和彻底的改革开放,并以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战略为抓手,那我们必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5、百通社:中国将于2035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比1987年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即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您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一个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陈凤英:我们很有可能在“十四五”时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这也是到2035年要实现的目标。中国有14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1%,而现在世界上高收入经济体的总人口只有14%。一个更加繁荣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更加巨大。

  未来,我们将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其最大的标志是内需拉动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国内大循环。所以,未来我们不仅要靠外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发力。

  整体来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今天可能更偏向“量”,未来将更讲究“质”;今天我们是要“做大”,未来我们是要“变强”。所以,2035年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强国”,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大国”的概念。

  过去我们做的是量的积累,到了2035年,我们有望迎来质的转换,也就是说科技要质变,制度要质变,这个制度我指的经济制度,它会有质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在各个领域能够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标准。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要以科技创新、制度优化、人文素质提高为抓手的。到了2035年,我们的人民将更加幸福,环境将更加优美,制度将更加完善,将实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据百万庄通讯社)

  受访专家 /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采写 / 张晶

  视频 / 人民日报新媒体

  美编 / 曦嘉‍

微信图片_20201019102936.jpg

【花园摄区作品选】深秋坝上美如画

都说坝上草原是摄影人的天堂,金秋的坝上更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