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开幕大会。今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10周年。10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成绩斐然。摄影 段崴 / 人民画报
今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以“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为主题,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中外嘉宾与会,共商合作与发展。作为论坛的东道国,中国也持续通过本次论坛展现对外开放的诚意与信心,使中国改革开放更好地惠及亚洲及世界,不断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中国对外开放提速增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时,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2024年以来,中国围绕全面开放新格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涵盖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升级、跨境贸易创新、金融开放深化等多个领域,展示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在制度型对外开放方面,2024年9月发布的新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外资企业可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与内资企业平等竞争。同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内外资一致管理。这一政策覆盖了金融、教育、医疗等120个服务领域,例如允许外资控股职业培训机构、放宽国际旅行社外资股比限制,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
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深入,通过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平台的制度创新,中国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吸引外资、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4月,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
推动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博鳌亚洲论坛自2001年成立以来,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也为凝聚各方共识、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解决亚洲和全球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成绩斐然。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传播平台,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亚洲共识”为根基,通过机制化对话、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将“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落地为实践,成为凝聚亚洲价值、推动亚洲一体化的核心枢纽。
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中华文化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着强烈的共鸣与相似的文化基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化发展新趋势背景下,随着东盟等亚洲次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亚洲国家的整体发展与互通合作,以及世界格局的变迁重塑及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等,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符合亚洲特点、具有亚洲特色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也提上日程。其中,中国发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引领作用,扮演着规则制定者、公共产品提供者、危机协调者等多重角色。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增添助力。构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欧亚海陆立体大通道,可更好打通制约经济发展的地理障碍,助力亚洲地区实现均衡发展,提升亚洲内部的一体化水平。目前,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累计批准项目超300个,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惠及近40个域内与域外成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持续升级,也在不断推动亚洲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安全合作方面,目前上海合作组织(SCO)从创始6国扩员到10国,对话伙伴增至14国。多边军事合作与联合演习及各领域跨境安全合作等,也在增进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与互联互通。此外,随着亚洲域内人文交流愈发频繁,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互动不断增加,也更加夯实了社会民意基础,全方位推动着亚洲的发展与融合。
助力世界包容可持续发展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及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期与变革期。中国作为全球数字技术领域的领头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以及世界和平稳定的有力维护者、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将在持续发展中造福亚洲,惠及世界。
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目前中国以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的优势,正通过“技术+规则+能力”三重输出,推动亚洲及全球数字治理体系重构。一方面,中国通过技术赋能助力相关国家和地区跨越数字鸿沟。例如,依托“数字丝绸之路”,中国在东南亚部署5G基站超15万个,助力老挝建成东盟首个5G智慧医院,海尔、TCL等企业向越南、印度输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规则创新引领全球治理。例如,中国牵头76国向 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电子商务发展倡议》,推动“数据非本地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扶持”等规则纳入RCEP 升级谈判,2025年RCEP区域数字贸易规则覆盖率预计达 60%。同时,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 框架下主导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评估指南》,为发展中国家平衡数据主权与技术创新提供“中国模板”。第三,中国注重通过能力建设培育数字人才。目前,中国已在全球布局600所“鲁班工坊”,在泰国、马来西亚开设“人工智能工程师”“跨境电商运营”等定向专业。
近年来,博鳌亚洲论坛也持续聚焦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供应链韧性等时代热点,推动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亚洲方案”。针对数据霸权与隐私泄露等问题,今年论坛年会提出 “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倡议,推动建立跨国数据治理联盟。论坛推动“绿色债券+碳交易”联动机制,2025年亚洲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预计达 1.2 万亿美元。论坛还发布《AI伦理白皮书》,建议设立“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对医疗、教育等敏感领域AI应用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这些共识与切实举措,从思想认知、政策机制及切实行动等不同层面推动各国在前沿领域探索创新与合作发展。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未来,亚洲将继续成为全球增长核心引擎,也将继续是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稳定锚”。
此外,在本届年会上,全球化智库(CCG)作为论坛合作机构,与博鳌亚洲论坛合作举办了青年圆桌和女性圆桌,与会专家围绕“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联合国未来峰会之后的全球治理”“多边主义的未来”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除了在具体领域密切合作与共同发展,当前,亚洲各国也要就全球化向何处去、多极化世界与多边主义以及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未来,中国及亚洲的繁荣发展,将推动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早日由愿景变为现实。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