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论坛在京召开
教育的“变”与“不变” 信息化时代确实为教育方式带来巨变,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教育的本质亘古不变,核心始终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对心灵成长的关怀。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变”和“不变”。公平与品质一直是教育“不变”的主题,而教育要“变”的东西很多,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为我们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认为,学校的变革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必须要有学校形态的变革才能适应教育的变革;二是人是情感性的动物,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生物科学还远远没有支撑起一个属于真正未来教育的知识体系;三是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它取决于教育以外的很多因素。 教育中哪些内容是不变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提出,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不会变。未来的学习更强调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协作化、中心化,它为学习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但是教育不管有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精神的。互联网+教育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 哪些变化可以推动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应当让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之中做更多“雪中送炭”的工作,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他介绍说,清华附中一方面顺应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教育时代的发展,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云服务进行综合素质的记录、采集和综合评价体系,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更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更精准地为个性化的生命做教育服务,发挥信息技术在人的评价和指导发展中发挥本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大学的先修课程教学,满足学有余力高端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将来走向大学、走向社会更加有意义的课程。同时他提出,育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有它自己客观的规律和内涵,技术的使用必须尊重这个规律;教育不能只依靠技术,单独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任务,更无法替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过去这一年,作为记者,我们也走得殊为不易。采访线索多、采访难度大、采访风险高、报道任务重。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嫦娥五号还将从月球上收集并返回大约两公斤的月球土壤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