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雄安“千年秀林”工程在九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栽下第一棵树。如今,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大片丛林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
容城县高小王村村民高秋良从去年春天开始,就参与植树造林,如今像他这样的当地造林者有近5万名。
大树成荫、泽被后世——目前,“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1万亩、植树1100万株。2019年,雄安新区将新造林20万亩。未来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蓝绿是雄安的底色。根据规划,雄安未来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白洋淀滋养着这片大地。今天,新时代的建设者,以实际行动回馈着白洋淀。
安新县大张庄村65岁的村民张大马,从小住在白洋淀岸边,如今是一名河道保洁员,每天划着船清理垃圾。“建样板城市,白洋淀干净了,才是最美的雄安!”他说。
新区设立后,加大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力度,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强化133家涉水企业监管,严格整改提高标准,不达标的全部停产整改;清理河道垃圾约130.9万立方米。
2018年白洋淀淀区水质与上年相比改善效果明显,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16%、45.45%。
白洋淀的水也多了。
2018年对白洋淀实施5次补水,水位达到近年来新高。
今年2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黄泵站启用。千里之外的黄河水一路北上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创造雄安质量,坚持创新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历史上,雄安三县形成了有色冶炼、制鞋、塑料加工、纺织印染等产业,背后是几十万人的就业大军,关系众多家庭的生计。
对此,雄安并非简单“一刀切”,一方面稳妥有序外迁,一方面实施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转移升级、跨越重生。
两年来,安新县制鞋行业疏解外地的鞋业小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容城县引入时尚元素,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打造容城时尚产业园,举办时装周;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与著名院校合作,建设华北地区环保、高端新型包装材料产品研制基地……
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朝着“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前进,两年来,雄安和社会各界积极对接——
新区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移动、深圳光启等在雄安设立研究院;一批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现代金融企业落户新区,2018年新设金融机构、企业22家,金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说,雄安要通过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未来雄安,70%至80%的贡献都会来自高端高新产业。”
创造雄安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件件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45岁的容城县张楚营村村民李华,参加了新区组织的多次技能培训后实现了转型,现在经营着一家家政公司。“新区设立后,老百姓面临着本领恐慌,感到很迷茫。参加培训后,大家掌握了新技能,有了新出路。我的家政公司也带动了十多人就业。”
针对就业难,雄安新区深入开展“双创双服”和万人培训、万人就业“双万工程”,累计投入2696万元,培训3.6万人次。今年新区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新增4万个就业岗位,培育500个创业实体。
“雄安新区正在创新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构建新型住房供给体系。”雄安新区综合执法局局长于振海说,新区将针对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新区居民住有所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总部在深圳的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区第一批落户企业,董事长吕枫说,经历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一样的心潮澎湃。雄安新区的高起点、高定位非常有利于吸引人才,“这一点我们感受明显,公司目前已经招募到了一批高端人才。”
不懈的奋斗——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一茬接着一茬干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施工现场(3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东北部,西安浐灞生态区北翼,灞河入渭口区域,距离市中心19公里,距著名的“泾渭分明”仅3公里。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