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2020-06-17      来源: 新华社

  58年光阴流转,它从茫茫荒原变为生态宝地。它是一面墙,一面抵御风沙的墙;它也是一片海,一汪绿意葱茏的海。它,就是塞罕坝。

  原来的塞罕坝究竟什么样?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怎样的塞罕坝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述的塞罕坝的故事,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

  1961年,原国家林业部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了3天之后,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证实了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由此,林场的地址选在了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

  在建场初期,林场选择从外地调运落叶松苗木,但苗木根系在调运过程中大量失水,难以适应塞罕坝干燥寒冷的气候。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1964年,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同时,林场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情况改良了植苗机,并创新了全光育苗技术,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幼苗成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濯濯童山逐渐披绿。上世纪80年代,林场完成了大规模造林。

  除了育苗造林,瞭望火情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防火瞭望员克服了早年间不通水电的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片茫茫林海。

  现在,塞罕坝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真正做到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总指导:何平

总策划:刘思扬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筹:幸培瑜、韩珅

编导:王志斌、李林欣、甄晓博

记者:李林欣、骆学峰、曲澜娟

包装:夏勇

海报:张隆婕(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承德广播电视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WechatIMG2286.jpg

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享生态美景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东北部,西安浐灞生态区北翼,灞河入渭口区域,距离市中心19公里,距著名的“泾渭分明”仅3公里。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