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新乡贤”回归: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的用人智慧

2017-02-04      撰文 吕节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昔日破败、荒凉的老村上,已经建成了花卉广场、商业街、蔬菜温室大棚等。从穷山村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裴寨人用了十年的时间。

  新“乡贤”的两条道路

  “乡贤”者,起于“乡”,“贤”而归。费孝通有言,“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古之乡贤,往往是官绅归隐,更多地以“教化者”而非“治理者”的形象出现,是村落的精神所系。乡村对于“旧乡贤”是家园乡愁、故土情怀,“旧乡贤”们则以诗书传家,教化风习、稳定秩序。相比之下,“新乡贤”群体身兼数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更多的职责内涵,他们要延续“旧乡贤”的积极教化作用,讲求德行、感化人心,更要带动全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今天的“乡贤”,多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还有厚重的乡土情结。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铺就了两条道路: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致富路,鼓励乡里“能人”走出去;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乡村精英回家乡。裴春亮的个人轨迹,清晰地体现了这两条道路的作用。他出身贫寒,自幼丧父,父亲的丧葬费用靠全村乡亲接济;大哥、二哥相继去世,少年裴春亮带着侄子、侄女,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这样的经历,加上母亲的教诲,使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报恩的种子。

  改革开放给了裴春亮充分的机遇:1986年,敢于打拼的他从砖瓦厂小工做起,修理电器,学理发,开饭馆、照相馆,上世纪90年代初赴北京做花岗岩生意,后来又回乡开办水泥厂,直到2006年创办了如今总资产数十亿元的春江集团。二十年的事业开拓让裴春亮摆脱了当年穷娃子的命运,也使得他有能力实现回报乡亲的梦想。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村民全票通过选举裴春亮当选新一届村主任,裴春亮重回裴寨,开始了建设新裴寨的新使命;2010年,成绩突出的裴春亮被选举为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着力带动邻村全面脱贫。如今的裴春亮,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有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村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和称号。

  裴寨养育了裴春亮,而裴春亮对于裴寨来说,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带头人选。他对每家每户都极为熟悉,充分了解群众需要;有了显著的成效,他的理念也就得到了村民一致认可。更可贵的是,裴春亮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他为村寨发展做出的决策,都紧跟中央,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健有力——中央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他带领裴寨社区党员抓好理论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央号召“精准扶贫”,他建新村、发展特色农业;中央鼓励“互联网+”产业,他积极筹谋农村跨境电商;中央提倡发展“红色旅游”,他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宝泉景区。

  社会主义建设给了“新乡贤”们个人发展的大好机遇,他们能够打下坚实的实业基础,而根在乡土,又使得乡村精英们在返乡以后能够与村庄的发展、村民的追求默契融合。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