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文化认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03-03      特约撰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勇

 

 

“文化认同,既要认同文化的一致性,也要认同文化的多样性。”刘勇说。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更多图片]

  京津冀地缘相连,文化相通,历史一脉。

  当下,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正以破竹之势迅速全面展开,经贸交通、生态环境、医疗教育、网络文创等各个环节都在实质性的大力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重要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文化认同。

  什么是文化认同呢?最简单的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能说到一起,唱到一起,玩儿到一起。我为你做的贡献,你心里有数;你为我做的牺牲,我铭记感恩。我的贡献和你的牺牲,最终是大家共同的发展与收获。

  珠三角发展得好,岭南文化的认同起了很大的作用,岭南文化在整个东南亚一带的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碗肉骨茶能把四面八方的朋友聚到一起;长三角协调得好,海派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功不可没,上海产品特别是上海人的精明细致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道;新加坡发展得好,文化认同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多元文化、法治文化、小国文化、公民文化等,都是凝聚新加坡人心的重要元素。

  京津冀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燕赵文化就是三地文化的母体。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成为千百年来燕赵文化的独特标志和燕赵大地的民风民情。河北别称为“燕赵”,但从燕赵区域的划分来看,燕赵区域东部临海,黄河为其南界,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其地理位置恰好涵盖了北京、天津及河北三地。燕赵文化的根基,是京津冀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三地密不可分的地域人脉。

  在现代历史上,这种根基和人脉更显示出特有的活力,比如20世纪30年代所形成的“京派”文化圈,就是京津冀文化认同的重要例证。所谓“京派”的作家和文人,并不只是聚集于北京,更不只是北京人。相反,“京派”的主要代表性文人几乎全是外乡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山西、四川,当然也有北京和天津,哪儿的人都有。“京派”活动的场所也蔓延在整个京津冀地区。著名的京派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就创办于天津。无论是从人脉还是文脉上看,京津冀都是紧密相连的。

  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京津冀各自的文化不断地繁荣进步,三地的文化也彰显出各自的个性。北京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古都文化”地位在国内无可撼动;天津临海的地理位置,通商口岸的历史背景,让天津文化开放而多元;河北有淳朴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的侠骨柔肠。现如今,北京到天津,高铁半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京剧不是一个唱法,相声不是一个说法,足球不是一个踢法,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

  因而,文化认同不仅是认同文化的一致性,还要认同它们的不一致性。京津冀是一体的,利益是共享的,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淡化或消解三地文化的个性,只有在三地文化的个性发展得更好的基础上,文化认同才能做得更好。

  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粘合剂

  高度的文化认同可以在区域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力量促使区域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增强成员之间的协调性、整合性,从而保持整体的稳定,促进共同的发展。

  特定区域的文化认同,能产生普遍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协同发展中,在情感上要有一致性,要相互做出贡献,更要相互领情,不能理所当然说谁就应该为谁服务。情感就是互相感恩,情感的认同会夯实京津冀的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带来的情感上的理解,有利于区域动员一切经济和社会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尤其对于一个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来讲,文化认同整合经济资源凝聚力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各地区之间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就难免会产生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摩擦与矛盾。因此,为了避免或将这些摩擦和矛盾最小化,实现共赢,构建文化认同极其重要。

 

 

文化认同是底蕴|《人民画报》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访谈②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