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江阴:制造业的坚守者

2018-08-09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莫倩 胡周萌 秦斌 陈烨 吴守强

  发展动力何在

  江阴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综合发力的结果。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当地提供了强大物资交流与集聚的能力。江阴人“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精神,也适合于创新创业。

  在江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光远看来,江阴的企业家不怕苦,也能吃苦;做事认真,但行事低调;敢想敢干,但为人谦虚;他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对制造业市场信息有着强大的敏感度。这样的品格,使得江阴制造业在市场沉浮中可以获得生存及发展。

  而对于很多企业家与外来人才来说,是江阴市高效的办事效率与务实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安心于此。

  2007年,在北美9年的陈育新回国创业。考察了多个城市后,他选择了江阴,于2009年创办了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那时江阴正好在做产业大转型,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这边政府做事有魄力、务实,承诺兑现快。”

  国内第一家贻贝粘蛋白生产供货商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于2011年落户江阴。当年,董事长顾铭带着项目从北京南下来到江阴后,向当地政府阐述了自己的项目计划。仅仅4个小时,顾铭便决定将公司设置于此。2400平方米孵化器场地、300万元政策性风投,是顾铭的定心丸。

  “在吸引与留住人才上,政府的执行力与诚信力非常关键。”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陶正贤说,在江阴,政府重视承诺,且办事效率高,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前往企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并加以解决,“企业日子不好过的话,我们当然不会开心。”

  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起,江阴市委、市政府便坚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天候、无条件、不打折的“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

  20世纪80年代,江阴各级党委政府与企业一起跑项目、跑资金、跑资源、跑市场,使乡镇企业顽强生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起,江阴市委、市政府以观念的转变带动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企分开,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同时倡导“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等发展理念,使江阴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进入21世纪,江阴市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打造出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的审批服务超市。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市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挂钩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对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强化要素支持、政策扶持,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简化服务流程、提升审批效能。

  “强服务是本职、优服务是天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意识的更新,是江阴经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2018年7月,法尔胜泓昇集团生产车间,工作人员通过MCVD设备制作光棒,该光棒可拉制成耦合器光纤。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2018年7月,阳光集团的纺丝车间,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大学生在此进行培训。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2018年7月,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讨论研究数据。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2016年,达门船用设备(江阴)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工人在完成产品侧推(tunnel)的电焊工作。 摄影 张岚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共江阴市委宣传部提供)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