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时代新篇 共建共享向未来】榜样无声 力量无穷

2022-08-12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有近5万名干部职工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绿色。他们为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挥洒着汗水,他们就是林区的脊梁,是最美务林人。

于海俊 “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国家烈士”于海俊,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万千名党员干部中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务林人践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中的典型缩影。

  于海俊,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代家窝铺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2011年调任根河林业局任副局长,逐步成长为一名专业型领导干部,为林区森调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建设、国有林区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转型发展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把内蒙古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林业人更要自觉地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好、建设好大兴安岭的绿色。”于海俊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32年的工作岁月里,他始终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劲头,饮冰雪、斗严寒,爬高山、穿密林,从勘察设计到天保工程,从植树护林到林区转型,用一生的坚守去诠释夙夜在公。

  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重点森林火险区之一。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海俊共带领扑火队参加扑救火灾任务 12 次,克服各种恶劣条件,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扑火任务。2019年6月19日,于海俊在指挥扑救根河上央格气森林雷电火火灾中因公殉职,他舍己为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大兴安岭的绿水青山之中。

  于海俊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人民公仆恪尽职守、敬业笃行的崇高精神。


2015年5月17日,于海俊在根河森工公司木瑞林场种苗定植区参加义务劳动


于海俊(右一)为扑火队员包饺子改善伙食

于海俊(中)野外踏查


于海俊(左二)检查种苗情况

于海俊在火场整理扑火日志

李庶坤 “生命不息,造林不止”

  2013年,“李庶坤纪念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大兴安岭落成。在这里,2.5万余株树木已蔚然成林,最高的树木达15米,最大的直径达20厘米以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都在诉说着李庶坤老人浓浓的爱林情结。

  1991年,大杨树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百万亩人工林建设,原本应该安享退休生活的大杨树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李庶坤主动请缨要求参加义务造林。

  大杨树林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每逢春夏之交的时节,李庶坤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上山植树,中午就简单地吃些自己带的干粮,直到夜幕降临后才收工。他还主动要求担任了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林政监察员,用他的话说“植树造林,三分在种,七分在护。只种不护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他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在造林地周围挖了一条深1米、宽1米,长达400多米的护林沟。为了防止牛羊啃食树苗,他诚恳地和养殖户们沟通,恳请养殖户们看管住自家的牛羊。

  2001年3月,正在荒山上植树的李庶坤由于劳累过度,胆结石旧病复发,疼痛难忍。为了不错过春造最佳的顶浆期,他坚持不肯住院,只是口服了一些消炎药,就到造林地清理地被物。直到4月中旬病情加重时,才在公司领导和子女亲属的再三劝说下,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手术治疗。为他手术的医生告诉家人,再晚来3天就会危及生命。可即便这样,李庶坤依然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仅住了17天院,术后伤口尚未愈合就出院了,而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山植树。

  李庶坤曾说:“栽下了一棵树,就栽下了一个希望,无数个这样的希望聚在一起,就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多年来,造林、锄草、挖护林沟、垒护林墙、日常巡护,面对工作,他总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经初步估算,为植树、护林,李庶坤20年间徒步行走了2万多公里。李庶坤把一生都奉献给林业事业,用有力的行动引领着一代林业人的方向。


大兴安岭上的“马永顺”——大杨树林业公司离休老干部李庶坤


李庶坤(左二)获得“突出贡献奖”荣誉


大兴安岭上的“马永顺”—大杨树林业局离休老干部李庶坤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