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书写新时代的中国

2023-08-01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中国拓展出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人民画报》持续关注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重大成就,一张张封面定格国史瞬间,见证时代风采。

二〇二二年第十一期

新时代 新征程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月二十三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重要讲话的画面成为二二二年第十一期的封面。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担负起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年第八期

这里是新疆

  一三年,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身着柯尔克孜民族服装的演员为演出做准备,《人民画报》记者徐讯拍下的这一瞬间成为第八期的封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团结进取,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锚定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从金山银水的阿尔泰山到巍峨高远的帕米尔高原,从野马奔腾的准噶尔盆地到绿洲环绕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在社会持续稳定中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拥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一五年第五期

我们的冰雪奇缘

  一五年一月,随着北京冬奥申委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二二二年冬奥会的申办报告书,越来越多中国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二一五年第五期以《人民画报》记者秦斌拍摄的清华附小冰球队队员合影作为封面,展现中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一四年二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正是在这次出访期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构想:“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中国申办冬奥会的郑重承诺。冰雪运动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涌动起来。

一三年第九期

影像里的工业中国

  一三年九月,亚洲规模最大的工业摄影展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摄影作品《动力之源》成为二一三年第九期封面。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遍布“中国制造”;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工厂,新中国只用六十年的时光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值得铭记。工业摄影,如同一个凝结着国人关于时代、地域、城市和工业文明以及个人命运的视觉记忆宝库,使我们能够从容地回忆过去,寻找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步的源动力。

一四年第七期

敦煌再发现

  一四年第七期选用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南壁《说法图之观音菩萨》(局部图)作为封面图片,展示敦煌艺术的文化力量。

  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正是古丝绸之路上留存的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

  一四年是敦煌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人民画报》在不同时期都对敦煌进行过深入的报道—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敖恩洪、茹遂初等《人民画报》老一辈记者记录下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研究者艰苦工作的生活瞬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丰厚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民画报》记者孙志江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用彩色反转片拍摄了珍贵的敦煌壁画、彩塑影像。二一四年,《人民画报》记者再次走进敦煌,记录这一古老遗存的现代活力。

《敦煌再发现—记敦煌研究院七十年》报道中,莫高窟第四十五窟迦叶、菩萨、天王像。

《敦煌再发现—记敦煌研究院七十年》报道中,游人在莫高窟参观。

一五年第八期

宛平,记忆之城

  一五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二一五年第八期《人民画报》推出《铭记·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报道,一幅一九三七年战士注视着今日宛平城的合成照片成为这一期的封面。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一五年七月,《人民画报》记者走进打响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宛平城,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探访战争遗存,寻访见证者、传承者,追忆抗战岁月。

一六年第十期

用国家公园制度保护三江源

  一六年第十期选用蜿蜒流淌的澜沧江航拍图作为封面,展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三江源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三江源:中华水塔,国家公园》报道版式

一七年第五期

新“丝路故事”

  在巴基斯坦瓜达尔中国援建的法曲尔小学,学生们开心地交流,这一幕成为二一七年第五期封面。

  一七年五月十四日至十五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人民画报》在第五期推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专题报道,对“一带一路”倡议近四年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新丝路故事》报道版式

《新丝路故事》报道中,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医生观摩中国医生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新丝路故事》报道中,马来西亚员工在吉隆坡中车维保公司工作。

一八年第二期

壮哉!中国航天员

  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十二名航天员代表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庄严宣誓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二一八年第二期封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群像,以此致敬这一群体。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载人航天核心在载人,关键在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晚,航天员培养和训练更是从零开始。从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八年的二十年间,先后两批次共二十一名空军飞行员的名字前面,冠上了“航天员”三个字。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已于二年九月完成选拔,包括七名航天驾驶员、七名飞行工程师、四名载荷专家。他们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八年一月,《人民画报》记者万全作为少数受邀记者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采访,专题报道《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刊登在二一八年第二期《人民画报》。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报道中,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报道版式

一九年第二期

嫦娥四号

  一九年一月十一日,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背实现相互拍照,嫦娥四号工程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幅互拍照成为二一九年第二期封面。

  中国人对月亮有独特的情感。二〇〇四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二〇一九年一月,正值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十五年。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是中国科技发展水准的关键标识。此时,探月工程已先后完成“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任务,取得拍摄全月球影像、首次小行星飞跃探测(中国)、成功落月、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多项成就。

  一九年第二期《人民画报》推出“中国探月工程十五载”大型专题报道,以时间为脉回顾中国探月工程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二一年第六期

中国首次成功登陆火星

  二一年五月十五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的消息从火星表面传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二二一年第六期封面选用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效果图,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天问一号”经历近七个月的“奔火”之旅和三个月的“环火”探测,“登火”成功,并开展巡视探测。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从一九七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二〇〇三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再到二〇二二年中国人正式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绕月飞行到取月壤返回,再到着陆火星……《人民画报》持续记录中国航天向世界先进水平进发的历程。

二〇一八年第三期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一八年二月六日,新时代的标志性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二一八年第三期封面是在朝霞中蜿蜒的港珠澳大桥。

  习近平主席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谈到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时提到,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从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八年的十五年间,数万建设者参与建造这一宏伟工程。十五年,珠江口的天空、海洋、大地目睹了港珠澳大桥人的坚守与付出,粤港澳三地人民见证了大桥人的拼搏和奉献。

  为记录建设者为这一超级工程所作出的贡献,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智造”,二一八年初,《人民画报》记者来到港珠澳大桥进行实地采访,记录下了建设者的智慧和学识、奉献与担当,并展现建设过程中创下的多项世界之最。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报道中,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珠海公路口岸。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报道版式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报道中,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员工在中国结桥塔下合影。

一八年第九期

当中国遇上非洲

  一八年九月三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后,来自非洲的与会嘉宾走出人民大会堂。《人民画报》记者秦斌用镜头记录下的这一时刻刊登在二一八年第九期封面上。

  一八年九月三日至四日,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作为二一八年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因其重大意义和丰硕成果,成为中非友好交往史上新的里程碑,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谋大同”的不懈努力。

  一八年第九期《人民画报》聚焦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以图记的方式回顾了中非合作论坛十八年来取得的成果。

一九年第一期

中国改革再扬帆

  一八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十二月十四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二一九年第一期封面选用的是文艺晚会上的一幕。

  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一八年,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展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人民画报》先后推出了《深圳: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江阴:制造业的坚守者》《晋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样本》《浦东二十八年》《中国与世界同行四十年图记》《见证开放的中国》等多组报道,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展现中国人开拓创新的改革故事。

一九年第三期

中国人新春生活影像

  一九年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十五,《人民画报》记者徐讯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寺背村采访,当地正举行社火巡游表演,祈愿五谷丰登,阖家幸福。社火巡游即将开始时,高莉萍身着盛装踩在高跷上,她的父亲高建军站在身边,两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中国人新春影像”,成为二一九年第三期封面。

  一九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人民画报》记者在二一九年春节前后兵分多路,在多地深入基层采访,记录中国新春影像。

一九年第六期

大美亚细亚

  一九年五月十五日,“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北京“鸟巢”举行,《人民画报》记者万全拍摄的舞蹈《吉祥吉祥》成为二一九年第六期封面。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二一九年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来自亚洲的四十七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文化、教育、影视、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的代表共计两千余人汇聚北京,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及相关活动。

  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上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在这期《人民画报》中推出的大型报道《你好,亚洲—与亚洲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集中展现了亚洲美好生活画卷和亚文会各项成果。

一九年第十期

人民万岁

  一九年十月一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空中护旗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的瞬间被《人民画报》记者万全记录下来,成为二一九年第十期封面。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人民军队以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接受习近平主席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彰显了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坚定决心,展示了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强大实力。

  国庆节当天,《人民画报》多位记者在天安门广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及晚间的联欢活动。二一九年第十期《人民画报》以一百二十四页的厚重篇幅,全景记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及联欢活动盛况,定格亿万华夏儿女庆祝祖国庆典的欢腾与自豪。

一九年第十一期

人民空军七十年

  一九年十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七十周年。《人民画报》在第十一期推出大型封面报道《人民空军七十年》,封面是《人民画报》记者万全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七十周年航空开放活动中拍摄的空军八一表演队。

  人民空军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成立不久就奔赴战场,为保卫祖国而战,捍卫了新中国天空的和平与尊严。一代代空军官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强军战歌,把忠诚和使命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上。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七十周年航空开放活动中,人民空军以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亮相吉林长春,多支飞行表演队、跳伞表演队共舞蓝天,多款主力战机展翅苍穹,空降兵和航空兵作战部队派出精锐力量展示作战对抗,多型武器装备大规模、全系统抵临现场。

一九年第十二期

甲骨文发现和研究一百二十周年

  一九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刻辞卜骨成为二一九年第十二期封面。

  甲骨文,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王室和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书,又称契文、甲骨刻辞、卜辞等。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一九年十一月,《人民画报》记者一行前往河南安阳,经过实地采访、走访专家学者,推出大型报道《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致敬与传承》,重温那些与甲骨文相关的惊世过往,还原上古笔触中记载的历史真相,致敬上下求索的一代代学者,从中探索穿越数千年不朽的中华文明基因的奥秘。

《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致敬与传承》报道版式

《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致敬与传承》报道中,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商时期铸铜制骨作坊发掘现场进行考古发掘。

《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致敬与传承》报道中,工作人员进行文物考古绘图。

年第二期

共克时艰 中国加油

  年第二期封面,是二〇二〇年初武汉保卫战中医护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送入火神山医院病房的场景。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〇二〇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三年中,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二〇二三年一月八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二日,《人民画报》四位记者徐讯、段崴、陈建、马耕平赴武汉为医护人员造像。他们为二十七支医疗队的两千六百三十二位医护人员拍摄了肖像,还采访拍摄了武汉方舱医院和重症病区、社区民居和街巷小店、企业工厂和交通枢纽,记录下红区的救治现场和武汉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抗疫时刻。他们拍摄的部分照片被收录于《人民画报》二〇二〇年三月《英雄的城市—武汉抗疫影像记录》增刊中。

《万众战疫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图记》报道中,航拍武汉火神山医院加紧施工建设。

《人民画报》二年三月《英雄的城市—武汉抗疫影像记录》增刊封面图片

年第三期

三地看脱贫

  二〇二〇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二〇二〇年春节前夕,《人民画报》记者兵分三路前往内蒙古、河南和湖北三地,记录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后的生活。在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沿渡河镇,《人民画报》记者徐讯拍摄的这张富有南方特色小镇面貌的照片,被选为二〇二〇年第三期封面。

  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有着深深渴望,尤其是近代以后,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八年时间,近两千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二十五万多个驻村工作队,三百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中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九千八百九十九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年第五至六期

“最强火箭”首飞成功

  《人民画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二〇二〇年五月五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当日,《人民画报》记者万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并抓拍到火箭高速上升中产生的激波云现象,这一精彩瞬间被定格在了二〇二〇年第五至六期封面。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专门为空间站建设打造的舱段运输“专属列车”,是中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被称为“最强火箭”。二〇二〇年五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正式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的序幕;二〇二一年四月,它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二〇二二年七月,它成功将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关键一战完美收官;二〇二二年十月,它成功将第二个科学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年第八期

防汛抗洪 人民至上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六日,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洛阳支队指战员正在转移受灾群众。《人民画报》记者陈建记录下的这一瞬间成为二〇二〇年第八期封面。

  二〇二〇年夏天,一场汹涌洪流的考验不期而至。暴雨连天,洪水肆虐,中国遭遇一九九八年以来最严重汛情,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多地汛情接连告急。

  《人民画报》记者徐讯、段崴、陈建赴江西、安徽等地抗洪抢险一线,记录解放军、消防官兵及各界群众抢险救灾的感人场面。

《防汛抗洪 人民至上》报道版式

二一年第二期

汉服热 国潮兴

  二〇二一年第二期推出《汉服热 国潮兴 古韵美中华》的专题报道。《人民画报》记者张也邀请几位不同身份的汉服爱好者,在摄影棚内拍摄的这幅照片被选为封面。

  近年来,“汉服热”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他们身着汉服行走街巷,走进历史古迹、自然美景,参加传统节日及中华文化活动,并将精心拍摄的汉服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穿上汉服的人们互称为同袍。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借助汉服这一外显性的载体得以呈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服文化虽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却能够将其他传统文化进行串联。许多年轻人最初只是对汉服的外在美有兴趣,但在真正接触到汉服时,就会接触到“琴棋书画礼诗射茶酒花”等传统技艺,进而通过参与、欣赏、品鉴以及不断学习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发现其中的文化之美,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二一年第四期

三星堆再发现

  二〇二一年,正值中国考古百年纪念。三月二十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二〇二一年第四期封面选用了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残件,这件从五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是此次考古发掘最引人瞩目的成果。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的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迄今中国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一九八六年,三星堆首次大规模发掘,举世震惊。近四百件一级文物揭开了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的面纱。三十余年后,三星堆考古发掘再次启动。二〇一九年底至二〇二〇年间,三星堆考古发掘新发现六座“祭祀坑”。

  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为帮助世界进一步认识巴蜀文明内在特质和联系,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神秘三星堆的再发现》报道中,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商代青铜纵目面具。

《神秘三星堆的再发现》报道中,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及其内考古舱

二一年第七期

伟大征程

  二〇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二二一年第七期封面选用了六月二十八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的一幕。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二一年第七期《人民画报》紧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精神,用摄影报道与绘画作品展现“一部百年党史,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

二一年第九期

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二一年是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二二一年第九期封面选用了拉萨市布达拉宫的一幅照片,表现着雪域高原的靓丽新貌。

  自一九五一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之日起,《人民画报》就将镜头聚焦于这片雪域高原,从人民生活到自然生态,从文化风物到经济发展,在七十年的时间长河中,为西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光影记忆。

二一年第十期

生物多样 万物和谐

  二一年十月十一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在COP15召开前,《人民画报》记者来到云南,访昆明,探迪庆,力图从云南一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与探索。二二一年第十期封面,选用了《人民画报》记者董芳拍摄的滇金丝猴,这一中国特有物种是云南动物王国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久利用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惠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生物多样 万物和谐》报道版式

二一年第十一期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新闻中心,由云南艺术学院学生集体创作完成的《秘境云南》插画长卷作品(局部)成为二二一年第十一期封面。

  展现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揭秘世界物种基因库的魅力……COP15后,二二一年第十一期《人民画报》展现“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

二二年第三期

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

  二二年二月四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二二二年第三期封面选用了《人民画报》记者陈建拍摄的北京二二二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出的一幕。

  二二年二月四日至二十日,北京二二二年冬奥会如期举办。作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二二二年冬奥会比以往任何一届冬奥会都更为特殊。在十九个竞赛日中,各国人民共同见证竞技体育的荣耀与梦想。五环旗下,来自九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三千名运动员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刷新了两项世界纪录和十七项奥运会纪录。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人民画报》记者陈建亲历了这一盛事,拍摄了大量精彩图片,记录了一个个历史性瞬间。

二二年第七期

同心创未来 明珠焕新彩

  二二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二二二年第七期封面选用了一艘帆船在维多利亚港行驶的照片,红色风帆与远处建筑在阳光下折射出的金色光斑相映成趣,形成一派喜庆的氛围。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香港同胞实现了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同时,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二年第九期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二二二年第九期聚焦乡村振兴,《人民画报》记者秦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拍摄的普者黑仙人洞村成为这一期的封面。

  一二年,中国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战。二一七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二二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人民画报》记者走访北京、湖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在二二二年第九期推出《乡村振兴 一幅正在描绘的美丽图景》,记录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进程,讲述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故事。

《乡村振兴 一幅正在描绘的美丽图景》报道版式

二三年第一期

回家过年

  二三年一月十二日,哈尔滨西站站台上,提着送给家人礼物的两位乘客,走进了《人民画报》记者董芳的镜头。这幅图片成为二二三年第一期封面。

  回家过年,是亿万中国人心底最温暖的情愫。中国交通大动脉载着人们的期盼、思念与祝福,将远方的游子送回家乡。平素繁忙的城市逐渐安静下来,中国大地上处处洋溢着温情。

  二三年春运是中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运,民众的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春运期间,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四十七亿人次。

二三年第二期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

  二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随着《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二二二年—二三五年)》正式公布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二二三年第二期,俯瞰北京中轴线全貌的图片被选为封面。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

  二三年第二期《人民画报》推出《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大型封面专题报道,并在本年度《人民画报》中开设“北京中轴线”栏目连载,从宏观历史变迁至微观事件细描,从古代礼仪秩序至现代百姓生活,从过去的天下正中到当今的连通世界,多角度、全方面向读者讲述北京中轴线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报道版式

二三年第四期

古老记忆正青春

  二三年第四期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画报》记者马耕平拍摄的京剧演员在演出前化妆的照片登上了封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自二〇〇四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就一直在《公约》精神和保护旨向的指引下蓬勃开展。近二十年时间,中国的非遗保护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之路,受到国际社会瞩目。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