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记录崭新的中国

2023-08-02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人民画报》自创刊之初就迸发着改天换地的激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欢喜和奋进、探索与拼搏,成就了这一时期《人民画报》一张张或朴实或浓烈的封面影像……

《人民画报》创刊号

  一九五年七月《人民画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刊名由毛泽东题写。创刊号的封面刊登了这幅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画面,并增添招展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凸显喜庆气氛。

  创刊号由中国著名漫画家、时任《人民画报》编辑部主任丁聪编辑并设计,当期共印刷四万份。创刊初期,《人民画报》为四十八页大八开本,采用当时少见且珍贵的彩色胶片以及精美的全彩印刷。一九五一年后,《人民画报》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文种版本相继创刊,文种版本最多时达二十六种,发行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一九五年第四期

新中国第一个国庆日

  一九五年第四期出刊适逢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为庆祝这一节日,一九五年第四期封面选用了延边文工团在国庆节观礼席上的画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每年的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作为新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庆纪念活动,一九五年十月一日,首都各界四十余万群众聚集到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崭新国家的周岁生日。一九五年第四期《人民画报》中,刊登了新中国周年庆阅兵式和群众参与国庆活动的相关报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报道版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报道中,群众参加国庆活动的瞬间。


一九五年第二期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一九五年,中央新闻摄影局(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一九五年一月成立,一九五一年底撤销)记者王纯德在国营农场采访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的梁军(左)只有十九岁,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机械农场的女拖拉机手,她成为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位登上《人民画报》封面的人物,她驾驶着拖拉机的形象被作为设计原型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上。

  当时,拖拉机在中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成为流行语。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迅速成为这一时期女性的杰出代表和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在她的影响下,很多年轻女性把“当一名拖拉机手”作为自己的理想。

  梁军的一生也从此与农机结缘。一九九年,她从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离休。二七年,再次接受《人民画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驾驶着拖拉机在北大荒开垦的艰苦岁月,她爽朗地说:“在旧社会,什么苦没吃过,能开上拖拉机,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一九五年第五期

手捧丰收稻谷的农民

  一九五年第五期封面是一位手捧丰收稻谷的农民。这幅由《人民画报》记者吴宝基拍摄的封面照片,展现了在久违的好年景里,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在大丰收中笑逐颜开的精神面貌。

  一九五年六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到一九五二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


一九五一年第二期

并肩作战的中朝战士

  一九五年,《人民画报》记者蔡尚雄奔赴朝鲜战场采访报道,一九五一年第二期封面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军战士在一起的动人画面,展现了中朝战士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进行武装干涉,纠集起的所谓联合国军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朝鲜战争迅速由内战演变成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十月上旬,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二百九十万志愿军将士先后赴朝参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以各种方式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经两年零九个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为此献出宝贵生命,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一九五一年第四期

中国的南丁格尔——李兰丁

  一九五一年第四期的封面是身穿护士服、头戴护士帽,眼神温和坚毅的李兰丁,她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一九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以李兰丁为队长的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于战火硝烟中抢救伤员。李兰丁代表着奋战在前线医护人员的形象,同抗美援朝志愿军一样,成为最可爱的人


一九五一年第六期

在新中国怀抱里健康成长

  一九五一年第六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吴寅伯拍摄的,画面为北海实验托儿所医生为孩子检查身体,这也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儿童保育和儿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一九四九年十月,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月一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一九五年四月,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的前身)在上海筹办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少儿期刊《儿童时代》……新中国对儿童工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关心与引导少年儿童的健康、全面成长。


《中国少年儿童》报道


一九五四年第五期

鞍钢老英雄孟泰

  一九五四年第五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杨荣敏拍摄的孟泰(右)和技术员检查大检修后的高炉。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在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的背景下,面对经过战争摧残几近废墟的钢厂,老工人孟泰带领工友献交器材、刨开冰雪收集废旧零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实现了鞍钢高炉恢复生产,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他还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填补了新中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八日,全国群英会在北京举行,孟泰作为群英会的代表之一,再次登上《人民画报》的封面。时至今日,孟泰精神向人们诠释着劳动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


一九五四年第九期

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一九五四年第九期封面由《人民画报》记者敖恩洪拍摄,记录了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场景。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宪法草案刊登在次日《人民日报》,提交全国人民讨论。一时间,讨论宪法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历时近三个月,全国超过一亿五千万人参与讨论,提出了一百一十八万多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一千一百九十七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精神的宪法。


一九五五年第十期

天安门的节日




  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首都各界五十余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和盛大的群众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

  为了更好地展现国庆的盛大庆祝场面,一九五五年第十期《人民画报》封面采用了照片合成技术。封面由三张照片拼合而成,底图为国庆节庆祝大会,天空中的和平鸽与天安门前的国旗则是由单独照片经过叠片方式合成在一起。在当期的存资袋中收录了对制版车间人员提出的要求手记:黑色鸽子修版时减淡一些……鸽子的轮廓不要修得很清楚,否则便不生动了……美术编辑与暗房工作人员合作,多次测试得到满意效果之后,再经过制版人员反复调试修改,才最终获得这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彩色封面图。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次阅兵,各部队官兵穿着授衔后的新式军服,佩戴着军衔,军容威严地在五星红旗下接受检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崭新风貌。


一九五六年第十一期

国画大师齐白石

  一九五六年第十一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敖恩洪拍摄的九十六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二十七岁正式拜师学艺,凭借天赋和刻苦努力,终成一代国画大师。一九五三年,齐白石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九五年,齐白石受《人民画报》邀约画一幅和平鸽,但他迟迟未动笔,他表示以往只画过斑鸠,没画过鸽子,也没有养过鸽子,不好贸然下笔。为了能把鸽子画好,他让小儿子饲养了许多鸽子,并细致观察、研究鸽子的习性和姿态,最终完成了《和平鸽》的创作,作品刊登在《人民画报》上。


一九五七年第八期

永乐宫壁画

  一九五七年第八期封面是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局部)。

  永乐宫是我国元代遗存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在永乐宫的四座大殿内,均绘制有精美绝伦的壁画,总面积逾一千平方米。

  一九五六年,出于治理黄河的需要,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由于永乐宫原址恰好位于水库的计划淹没区内,国务院特批对永乐宫进行整体搬迁保护。

  从一九五六年启动前期研究、现场勘察和比选,到壁画临摹、揭取、迁运直至完工,前后历时十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新址保存,开创了中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迁移保护的先河。


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

武汉长江大桥

  一九四九年底,新中国成立不到三个月,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出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指示。中国桥梁工程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大桥的设计,于一九五五年九月一日正式动工兴建。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五日大桥剪彩通车之时,整个武汉三镇都沸腾了。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李兰英拍摄的新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大桥正桥为铁路、公路两用,连同两端公路引桥在内总长一千六百七十点四米。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条铁路,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堑变通途》报道中,参加通车典礼的汽车通过上层公路桥。


一九五八年第一期

首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郑凤荣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七日,郑凤荣以一点七七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也是中国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一九五八年第一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邓永庆拍摄的郑凤荣。

  退役之后,郑凤荣依旧投身体育事业。如今,郑凤荣的孙辈们从她手里接过了接力棒。她的外孙郑恩来代表中国队参加二二二年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比赛。她的外孙女郑妮娜力代表中国参加二年东京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获得第十名,创造了中国选手在奥运会该项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期

世界冠军—容国团

  一九五九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容国团夺得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敖恩洪拍摄的夺冠后的容国团。

  一九六一年四月九日,在新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内,容国团再次力克强敌,帮助中国男乒夺得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团体冠军。上场前曾有队友问容国团:“下一场怎么打?”容国团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生能有几回搏”也成为一个奋勇拼搏的时代名言,给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鼓舞,激励无数人迎难而上,勇敢前行。


一九五九年第二十期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

  一九五九年第二十期《人民画报》对第一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及比赛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由《人民画报》记者蔡尚雄拍摄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登上了这期封面。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新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共有来自解放军和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九个代表团、一万零六百五十八名运动员参赛。此次参赛的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一岁,展示着新中国的蓬勃朝气。一九五九年十月三日,为期二十一天的全运会胜利闭幕。从此,伴随着第一届全运会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九六年第九期

民航事业的标兵

  一九六年第九期《人民画报》出刊适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封面选用《人民画报》记者郑光华拍摄的飞机维修厂副厂长杨斌(左)和机长孙全贵在飞机前交流工作的画面,庆祝并纪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

  一九四九年三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听取东北航校汇报后,毛泽东表示,要筹备建立空军和发展民航事业。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军委民航局,新中国民航事业就此拉开序幕。一九五三年第三期《人民画报》刊登专题报道《民用航空》,介绍当时国内民航的职责和发展状况,展示了上海机场、武汉机场、首都机场等航班起降、塔台运行、乘客服务等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人民画报》以影像记录民航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一九六年第十三期

攀登珠穆朗玛峰

  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由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组成的中国登山队登山突击队将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人类第一批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人。一九六年第十三期《人民画报》封面记录下了队员向顶峰跋涉的瞬间。

  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史上,北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攀登、充满死亡的路线”。然而,由于凌晨登顶光线过暗未能拍照,这次壮举很久以后才被世界所承认。登顶一个月后,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了七万人的盛大集会,庆祝珠峰登山队凯旋。

  《人民画报》持续关注着中国人探索珠峰的步伐,一九七五年第八期《人民画报》刊登了《珠峰顶上展红旗—我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报道。特别是一九七六年六月,《人民画报》记者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青藏科考队组织的科学探险摄影组,他们突破空中禁区,在万米高空往返五次,飞越珠穆朗玛峰顶空进行空中摄影。这次史无前例的珠峰航拍的作品,发表在《人民画报》一九七七年二至 三月合刊上。

一九六年第十八期

欢乐的西藏儿童

  一九六年第十八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何世尧拍摄的西藏儿童。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起点,这里的人民生活、自然生态、文化风物和经济发展备受关注。多年来,《人民画报》记者的镜头持续聚焦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一九五五年,不到二十岁的记者何世尧第一次被派往西藏采访。他从成都出发,搭乘一辆运输公司的货车沿着通车不久的康藏公路出发。走走停停,坐了一个月零六天的汽车,磨破了一条裤子,终于到了拉萨。他在途中就完成了一组《从雅安到拉萨》的报道,刊登于一九五五年第十二期《人民画报》。


一九六年第二十期

知青楷模邢燕子

  这位英姿飒爽的姑娘是“燕子突击队”队长邢燕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新中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一代人。他们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邢燕子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六年,邢燕子第一次登上《人民画报》封面,这张由摄影家舒野拍摄的照片也成为“经典”,多年来广为流传。一九七六年,邢燕子再次成为《人民画报》的封面人物。

  邢燕子十七岁“下乡”成为知青,成立“燕子突击队”,带领农村妇女向荒洼要粮,在盐碱地上种庄稼,改变了村子穷面貌。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单纯小姑娘成长为全国的知青楷模。

  二九年,当再次接受《人民画报》记者采访时,邢燕子说:“因为在农村生活,我才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回顾我这一生,值!”二九年九月十四日,邢燕子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同年九月,她被表彰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一九六一年第三期

中缅胞波情

  一九六一年,中国电影演员张瑞芳(右)和缅甸著名演员钦友梅的合影登上第三期封面,这是对中缅友好交往的记录。

  当期《人民画报》报道了一九六一年缅甸独立节期间,周恩来率代表团访问缅甸。《人民画报》记者蔡尚雄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成员参与其中,除记录代表团活动外,他拍摄的组照随文章《河山绮丽,“胞波”情深》一起刊发在当期《人民画报》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缅甸的风土人情。


一九六年第二十一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女工

  一九六年第二十一期《人民画报》在《天山南北创奇迹》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程。报道所用图片及当期封面均由《人民画报》记者郑光华在新疆采访时拍摄。


一九六一年第十期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一九六一年八月,中国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走完了他的人生,精彩谢幕。一九六一年第十期以《人民画报》记者吴宝基拍摄的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剧照作为封面,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

  梅兰芳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艺术事业,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期《人民画报》还刊登文章,介绍梅兰芳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此之前,《人民画报》曾多次报道梅兰芳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一九五五年第一期《人民画报》采访了社会各界对于新的一年有何心愿。梅兰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已经在京剧舞台上整整地工作了五十年,但是只有在解放后的今天才真正感到作为一个人民演员的光荣……在每一次演出的时候,我都从心底涌出一种亲切幸福的感情,就像一个年青的演员所感到的那样。我还要为观众不断地演出。”


一九六一年第十一期

中国革命博物馆

  一九六一年第十一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敖恩洪拍摄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当期还介绍了馆陈文物及其历史价值。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国庆工程,从一九五八年九月确定建设任务,到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大建筑”建成竣工,创造了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自一九五九年起,《人民画报》记者持续记录了北京十大建筑的风貌。“十大建筑”代表了中国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符号。


人民大会堂


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北京工人体育场


北京火车站


华侨大厦


全国农业展览馆


钓鱼台国宾馆


民族饭店


民族文化宫


一九六三年第五期

“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

  一九六三年第五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敖恩洪拍摄的七十三岁的竺可桢翻阅地图册的画面。当时竺可桢已在东亚季风和古气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竺可桢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奠基人,一九二八年创立第一个由中国人控制的气象台,随后担任十三年浙江大学校长,一九四九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一九六二年,七十二岁的竺可桢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三年八月,竺可桢撰写论文,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诸多设想。




《气象科学为农业服务》报道版式


一九六五年第九期

红灯记

  一九六五年第九期封面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刘长瑜饰演的李铁梅。

  《红灯记》是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剧中人物的唱段,通过舞台演出、广播传送,成了当时最为普及的“流行歌剧”。


一九七〇年第二期

智取威虎山

  一九七年第二期封面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

  《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牡丹江一带剿匪的故事。深山密林、林海雪原、追剿残匪,剧情巧思妙构,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


一九七二年第八期

白毛女

  一九七二年第八期封面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石钟琴饰演的“白毛女”。

  一九七二年,风靡一时的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


一九七五年第一期

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九七五年第一期封面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潘冬子。

  在那个“样板戏”唱主角的年代,《闪闪的红星》如一泓清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一九六六年第四期

“铁人”王进喜

  一九六四年二月五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同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让大庆和王进喜闻名全国。一九六六年第四期封面的这张照片,是王进喜在北京出席会议期间,探望北郊的一个幼儿园时拍摄的。

  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王进喜带领一二五钻井队创造了五天零四个小时钻完一千零二十米设计井深的纪录。在突然发生井喷时,为了保住钻机和设备,王进喜和战友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被誉为“铁人”。


一九七二年第十一期

女子钻井工赵恩生

  一九七二年第十一期《人民画报》封面上这位站在钻塔上戴着安全帽、向远方呼唤的女子叫赵恩生,她与她的姐妹们有一个特殊而响亮的称号—女子钻井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扶余油矿(吉林油田前身)找到了可观的油气储量,准备马上开采,以解决国家原油供应不足的状况。一九七年,第一支石油女子钻井队—吉林油田女子钻井队正式组建。到一九七九年四月,女子钻井队共完钻新井三百三十余口,累计进尺十八万米。在她们的示范效应下,其他油田也陆续成立了女子钻井队,成为当时中国石油工业战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九七三年第四期

纺织女工

  一九七三年第四期封面是《人民画报》记者李兰英在北京维尼纶厂拍摄的,纺织女工正在梳理棉线的画面。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女工是社会上受关注较高的群体之一。纺织女工的形象经常被用在宣传报道中,这一群体形象也多次登上《人民画报》封面。


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铁姑娘”郭凤莲

  一九六四年,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使山西大寨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九七六年,郭凤莲出现在第一期《人民画报》的封面上时还只有三十出头,这一形象自此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如今,七十多岁的郭凤莲依然住在大寨。虽然她曾在一九八年离开大寨,辗转调动多个单位,但当看到大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逐渐落后时,她又回到大寨。在她的带领下,大寨先后成立了一批公司、工厂,以“大寨”命名的农副产品纷纷上市。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