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张宇:做自己的泥塑艺术

2017-03-16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

  “泥人张世家”传人是张宇头顶的“光环”,会一直伴随他的整个艺术生命,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不可能逃避‘泥人张’,但我跟它的关系越彼此独立,就越彼此欣赏。”

张宇所理解的“泥人张世家”,推崇的是“人”,是每一代传人的特点与风格,而不是“品牌”。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更多图片>>]

  “泥人张世家”的第一代为张明山,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天津的泥塑大家,“泥人张”是他的艺号。自先生始,其后父子相传,至张宇,已是第六代,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对于张宇来说,传承先人的艺术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在寻求一些改变。至于“泥人张世家”的未来之路,他并不强求什么。

  艺传六世

  张宇的工作室位于天津市河东区的一个居民区内。两层,一楼主创作,二楼主办公。不大,安静,也干净。

  见面之初,他微笑着前来握手,不多寒暄。稍后,回到原地,继续为泥土塑形。如果时光追溯到大约两百年前,那个时候,站在泥土前做这份手艺的,是他的天祖父,张明山。

  1832年,张明山6岁,跟随父亲从浙江绍兴来到天津,居住在天津老城的西北角。8岁时,张明山开始学艺。“张明山一直当自己是天津人,之后他在这里买房置地,也扎根于此了。”张宇介绍说。当时,天津当地有窑工捏制的玩具在市场上出售,形成了一股泥塑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当时的天津还出现了铜塑等物件。后来,大量清朝贵族从北京来到天津,宫廷文化、津门文化以及西洋文化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天津特有的文艺形式,泥人彩塑便在这个圈子里产生。

  当时的天津,时常有京剧名角登台演出。喜欢泥塑又擅于融会贯通的张明山,在观看了京剧名家余三胜的表演后,为其塑了一尊泥像,惟妙惟肖。张明山自此扬名,人送艺号“泥人张”。在南开大学“校父”严修先生所著《张君明山先生传略》中,有如下记载:“其生性开朗幽默,与人交谈好作谐语,而欢声笑语间,便在袖中搏土为形,片刻而成肖像一件,出神入化,引人称叹。”

  19世纪,中国的宗教彩塑艺术已大不如前,张明山泥塑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予时代的惊喜。“张明山的作品在当时是很前卫的,是用西方技法塑中国魂。”张宇说。因而,张明山还一度入京成为清廷御用匠师。为宫廷泥塑的同时,他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相比于父亲,“泥人张世家”第二代张玉亭以泥塑为业。“上世纪30年代,是张家的鼎盛时期,一个泥人卖两块银元,一天能卖10多个泥人,就这样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张宇介绍说。

  在创作上,张玉亭技法写实,关注市民生活。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艰辛。当时,有一位盐商请张玉亭做一套“钟馗嫁妹”。他就把一些如贪官污吏的形象作为小鬼加在了作品里。张宇说:“看到这个的百姓都知道是在暗示谁,但鉴于当时张家的名声与社会地位,军阀不敢找他的麻烦。”

  虽然之后的第三代张景福、第四代张铭、第五代张乃英都有自己的成绩,但在张宇看来,第一代张明山与第二代张玉亭代表了“泥人张世家”最优秀、最繁华的时刻,“他们是这个品牌的代表,我们都在学习他们的技法,走自己的方向。”

 

image001.jpg

影观西藏 | 大美丁青:俯瞰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

布托湖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城北约25公里处,它是澜沦江支流色曲河的两个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00米至4600米。

snap_screen_20200730091443.png

113名“一带一路”建设者出境返岗复工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001.jpg

影观西藏 | 海拔4100多米的巴青县中学

巴青县中学于2005年搬迁至布朗塘并正式挂牌成立,离县城有15公里,紧靠317国道。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