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叶培建:天体里有我们的存在

2017-04-03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

2010年9月20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星箭对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供图

  “为国家做些事情”

  每当仰望星空的时候,航天人总是习惯性地寻找人造卫星。虽然天上的人造卫星并不都属于中国,但当看到那些一直在行走的星时,他们还是会感慨:“我们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加入了星群的行列,就像天体里有我们的存在”。

  作为多个开创性空间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叶培建推动了中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但这位在深空探测建树不断的“老帅”,儿时的梦想却是航空专业。

  1945年,叶培建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小学时期的他,既跑不快也跳不高,在跟朋友们玩“官兵抓强盗”游戏时,总也排不上“大王”和“二王”,只能当小兵。然而上中学后,叶培建却“跑”在了前面。他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随后被保送至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算一流的一所中学。

  叶培建成长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抗美援朝时,叶培建父亲所属的部队最早入朝。叶培建说:“ 父亲给我讲,在朝鲜战场我军几乎没有空中支援,只能晚上行动,美国人掌握了制空权。”父亲的经历给叶培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叶培建填写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1962年夏天,他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而毕业后又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北京卫星制造厂(航天部529厂)。“想搞航空没搞成,就搞上了航天。”叶培建笑呵呵地说。

  1978年叶培建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两弹一星”元勋杨家墀等老前辈的建议下,1980年,他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深造。

  那个时候,中国还很穷。叶培建回忆道,当时他每个月的留学补助还不及瑞士发放给难民的救济金多。对于叶培建留学时的状态,瑞士一家报纸曾在对他的专访中这样写道:他从不去酒吧,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工作上。对此,叶培建认为,自己被选派出来留学,祖国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挑起担子,就干吧”

  在瑞士学习时,很多人认为叶培建不会回国了。然而,19855月,叶培建完成博士论文答辩,8月,就和夫人一起回到了心之所向的祖国。“我们这个国家太多灾多难,国家需要强大,需要有人做事情。我们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又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我们必须干。”

  回国后,叶培建先是在中国航天技术集团公司五院502所参加了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设备的“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

  1995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叶培建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这个卫星通信双向网络,实现了中国股市交易与国际股市的同步。深圳证券交易所曾以40万元的年薪聘请叶培建,却被他婉言谢绝。

  1996年,叶培建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让资源二号成为中国当时拥有最高分辨率、最大存储量、最大传输速率、最长久寿命的卫星,它在资源探测、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年初,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那时,中国还未涉足过绕月卫星研制,但在叶培建看来,“赶上这样机会的人不会很多。所以,挑起担子,就干吧。”

  叶培建是嫦娥一号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在嫦娥一号研制实施的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除此之外,“全世界搞月球探测的国家,当时最小的数据接收天线直径是34米,而我们当时的天线直径只有12米。”同时,嫦娥一号的科研经费也极其有限。综合考虑后,研制团队决定立足12米的天线,尝试新方法——设计两套系统,有定向天线,有全向天线,在卫星姿态好的时候,定向天线会收到地面的测控信号。在姿态不好的时候,全向天线能保证至少有一个能接收到信号。

  200710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这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绕月,标志中国迈出了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嫦娥一号完成之后,叶培建就把团队分成了两支,分别研制嫦娥二号与嫦娥三号。201010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2年,在地面控制下,嫦娥二号与距离地球约700万公里的小行星图塔蒂斯发生了一次“亲密接触”,两者最近时只有3.2公里,嫦娥二号为小行星图塔蒂斯拍摄下了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如此近的位置拍摄到小行星的照片。

  嫦娥三号研制时,叶培建已经不再担任总负责人,但他还是全程参与了型号研制工作,并对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把关。2013年,嫦娥三号披挂出征,成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由此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从绕月探测,到月面着陆,中国航天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20178月,嫦娥五号将会奔赴海南文昌发射场,11月底前后发射,这也被认为是今年中国航天最大的看点。嫦娥五号将会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月面起飞、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携带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任务,这都是中国探月史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突破。任务的完成,将会标志着中国无人探月“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全部达成。

 

image001.jpg

影观西藏 | 大美丁青:俯瞰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

布托湖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城北约25公里处,它是澜沦江支流色曲河的两个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00米至4600米。

snap_screen_20200730091443.png

113名“一带一路”建设者出境返岗复工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001.jpg

影观西藏 | 海拔4100多米的巴青县中学

巴青县中学于2005年搬迁至布朗塘并正式挂牌成立,离县城有15公里,紧靠317国道。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