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渐渐升腾。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郑德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珍贵史料中的营养,也让他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郑德荣的二儿子郑晓光说:“那时国家有6个大的档案馆,他走了4个。很多档案只能看,不能复印,他就手抄下来。有的不允许抄,他就记在脑子里。”直到今天,东北师大政法学院的资料室里,还保存着十几盒已经发黄的党史资料,其中很多是郑德荣当年一笔一画抄写下来的。
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独到见解。在他推动下,东北师范大学于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曾评价:“郑德荣的著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史论结合、以史立论、以论见长”,他的很多成果,提出独到见解,填补学术空白,匡正传统观点,曾得到胡乔木、胡绳等著名党史学家的充分肯定。
郑德荣的学术研究,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德荣的研究视野一直与时代同步。
“党史研究,必须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郑德荣提醒自己,也告诫学生,“我们党史工作者,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写‘红色家谱’,是为党做学问。入了这扇门,就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
郑德荣出版的多部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或影响深远;主编的多部教材,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他对自己的治学理念——“理想、勤奋、毅力、进取”,始终如一地躬行践履,取得了丰厚斐然的学术成就。
生命与信仰一体
学过中共党史的人,对“郑德荣”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他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并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发行百万余册;他编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被全国高校和中央党校采用;他主编的《中共党史教程》成了卫星广播教材……几十年来,这些教材广为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别小看教材啊!这可是件大事。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郑德荣常对学界同行说,“党史教材更非同小可,政治要求高、导向性强,每一个论断、每一个细节都要一个个敲定,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漫长的学术生涯,郑德荣似一棵党史研究领域的常青树。67年来,他共撰写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60多篇。而今,郑德荣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有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海外图书馆也有馆藏。
随着年岁的增长,郑德荣非但没有放缓学术科研节奏,反而新见迭现、新作频出。
布托湖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城北约25公里处,它是澜沦江支流色曲河的两个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00米至4600米。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巴青县中学于2005年搬迁至布朗塘并正式挂牌成立,离县城有15公里,紧靠317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