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郑德荣:以一生践行信仰

2018-08-13      本刊综合报道

  一生50多本著作和教材中,有40本是60岁后出的。80岁到90岁的10年间,他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承担国家课题3项,发表论文70余篇,每年都要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并以高质量的文章参会。

  不吃老本、超越自我,郑德荣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堪称“人生黄昏时间的彩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一系列论文、论著,闪烁着最新的思想火花。

  2013年郑德荣患癌症,但他非常乐观,始终没有间断研究工作。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仍旧活跃在“一线”: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抱病组织团队,申报了“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几番论证、数易其稿,每次他都在学生的搀扶下到会,全程主持研讨;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

  几乎所有认识郑老的学生都表示,在他身上,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门扎实的学问,是融入生命的信仰。

1986年,郑德荣教授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退下来时,曾“规划”了自己的“未来”:培养10名博士生,出版10部专著。至逝世时,他早已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平均计算,每年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2名,发表文章5篇。这些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其自身固有的价值,足堪后学楷模。

  学生成才比什么都高兴

  1983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最早的4位教授之一;1986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首批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1991年,他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直属院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的评估中名列第一……

  2016年,在郑德荣从教6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他曾动情地说道:“我人生最大的快慰有两件事:一件,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另一件,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胜于蓝。”

  学生,是郑德荣所钟情“红色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与感情的寄托。

  郑德荣的住所仍是30多年前学校分给他的老房子,书柜里满满的党史书籍,地上也堆着上年头的党史资料,有些图书馆难见的党史书籍,在他家都能找得到。他甚至能说出要查找的资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中,甚至指出在书中的哪个部分——这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党史资料室”。

  “只有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严谨求实。” 郑德荣爱读文献和资料,对学生也有着同样的“硬标准”。他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大量阅读文献,一年至少阅读千万字以上,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献资料。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研究党史,不能只局限掌握党史知识,还必须掌握与之关联的中外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哲学、外语等。

  郑德荣还对学生说:“离开严谨求实,不能称其为科学。”郑德荣的孙子郑凯旋也从事党史研究,写了一篇党史方面的文章,想请爷爷简单修改一下。郑德荣看后,不客气地指出文章质量不高,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经过数次修改后,郑德荣仍不满意,就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给他讲述相关党史内容。就这样,本以为“三五天就能发表”的文章,一改就是半年,中间数易其稿。“学术上的任何瑕疵在爷爷那里都是混不过去的。”郑凯旋说。

  在后代眼中,郑德荣是一位严厉的长辈,在学生眼中,他却是一位慈爱的师长。

  郑德荣的博士生清晰记得,他的第一堂课,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如今,郑德荣培养的49名博士,绝大多数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作为党史研究的大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郑德荣的学生,上至“50后”下至“90后”;他宣讲的对象,既有党的高级领导也有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人入脑入心。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学生们说,只要请老人家做辅导,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他从不拒绝;不管多疲惫,只要登上讲台,依旧声音洪亮,底气十足。53日,郑德荣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本报道图片由东北师范大学提供)

image001.jpg

影观西藏 | 大美丁青:俯瞰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

布托湖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城北约25公里处,它是澜沦江支流色曲河的两个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00米至4600米。

snap_screen_20200730091443.png

113名“一带一路”建设者出境返岗复工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001.jpg

影观西藏 | 海拔4100多米的巴青县中学

巴青县中学于2005年搬迁至布朗塘并正式挂牌成立,离县城有15公里,紧靠317国道。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