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经验初见成效
回到高原后,杨继磊主动请缨,进大棚,专门研究种菜。“当时阿里地区已经开始有人尝试大棚种植,我们中队也建了一个,但收成很糟糕,偶尔能有一些叶子菜种出来。”
从搜集第一抔土开始,大棚和蔬菜几乎占据了杨继磊所有的时间。经过多次到地方学习、请教专家,2011年,杨继磊首次尝试的无土栽培技术有了成果。
“礼品西瓜和黄瓜种植成功了,葫芦瓜、西红柿和南瓜长势良好,但就是不结果,后来才明白,由于是在大棚里,需要人工授粉才行。”由于经验不足,杨继磊的首张成绩单算不上优秀,但沉甸甸的礼品瓜和战友们的笑脸给了他巨大的鼓励。
有了失败的经验和专家的建议,倔强的杨继磊更起劲儿了。“每天早晨一醒,我就进大棚,忙到晚上7点多再出来。”杨继磊说,蔬菜瓜果就像他的孩子,嫁秧、授粉,都需要格外细心。
在他的努力下,大棚里种植的品种逐年增多,杨继磊还把老家的“土三七”、吊兰等花卉也搬上了高原。
蔬菜走上战士餐桌
和几年前相比,如今的蔬菜大棚已摇身一变,成了四支队乃至新藏线上有名的“开心农场”。按粗略估算,2015年黄瓜、西红柿等产量较高的品种,单品种产量可达到4000斤。青菜在400名官兵的菜谱里成为了“家常菜”。
一晃,入伍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杨继磊至今未婚,这成了家人最着急的事儿。“天天在大棚里跟植物相处,已经习惯了,没对以后做太多打算,家人急,我也没办法,就先急着吧。”
近期,杨继磊的糯玉米顺利结果,他把它们俩俩成对挂在大棚两侧,引来不少战友围观。
在1600平方米的阳光大棚里,近70多种、3000盆蔬菜整齐排列,小桥流水等景观透过绿植若隐若现,金鱼池中游,几年前的小土棚俨然已成了“热带雨林”。
干活疲惫时,杨继磊就坐在大棚里,打起手鼓,唱起家乡彝族的祝酒歌,或与战友们一同,泡上一杯茶,闲聊几句。大棚里,杨继磊还送了自己一架崭新的架子鼓,“我的爱好就是研究不同的新鲜事物,架子鼓算一个,经常练练。”
杨继磊说,阿里噶尔县农牧局曾组织地方农民到大棚学习无土种植技术,“真希望能有一天,不仅在我们四支队,阿里所有的居民都能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