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呼吸、拉长吐气时间,王奥林准备下潜。摆脱浮力,激发哺乳动物潜水反射,过了20米后开始自由落体,大脑活动减少,进入冥想状态。而此时,肺部容积也从正常缩小到一个橙子大小。触底转身,受氮醉影响,注意力开始变得不集中,也正是自由潜水员心理考验最严峻的时刻。同时横膈膜抽动,呼吸欲望变得强烈。王奥林专注当下缓慢上升,在水下25米处遇到安全员,最后依靠浮力回到水面。出水后,用力吸很大一口气,给身体重新“充电”,完成“水面三部曲”,王奥林获得了裁判的白牌。
“下潜以后,一切紧张、兴奋全都消失了,我只有真正下潜以后才能真正平静下来。没想到一水之隔,我原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世界级比赛,在这次蓝洞赛中,80米、85米、90米、92米,王奥林四次刷新由自己保持的国家纪录,并在挑战自己平时最好成绩后止步,科学竞技并享受下潜,让92米这个数字为比赛画上完美的句号。
说到蓝洞赛,王奥林还提起另一位优秀选手——中国女子自由潜水纪录保持者陆文婕,她在此次蓝洞赛中以下潜60米的成绩荣获恒重无蹼项目银牌。他们二人作为中国自由潜水竞技最优秀的运动员,有着惺惺相惜的友情。在蓝洞赛的最后一次下潜中,陆文婕是他的水面潜伴,这是一个需要绝对信任的位置。在下潜前协助王奥林保持身体平衡,在下潜结束出水面后通过语音提示帮助他完成最后的水面规定动作。“一个优秀的潜伴能让我专注于下潜准备。”王奥林说,今年9月,他们还将组建自由潜水代表队去参加在希腊举办的世锦赛。
这项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而将自由潜水竞技作为职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王奥林看来,自由潜水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每一次下潜,就像回家”
“我曾经也跟很多人一样,看了影视剧中的情节,非常害怕在水下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什么生物吃掉。”王奥林笑着说。不仅惧怕幽深的水下世界,最初王奥林甚至有些怕水。出生、成长在云南昆明这个内陆城市,连游泳的地方都很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王奥林和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一起去东南亚旅游,他才第一次跟水“亲密接触”。
四年前在菲律宾的一次自由潜水课程,开启了他更广阔的天地。初次下水,王奥林只能下潜到8米,看到其他人30多米的数字,他觉得“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越潜往深处,海水越蓝,‘蓝色天空’变成了回忆。”1988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碧海蓝天》中男主角雅克的台词,让很多人开始向往水下世界。但实际上,越往深处,海水会从蓝色变成一片漆黑,对于自由潜水运动员而言,不仅需要克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克服内心的恐惧。
怕水一直是王奥林的心结,但转变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关键点。电影《重返地球》中威尔·史密斯对儿子说的一句话——“Danger is real, Fear is a choice.(危险确实存在,但恐惧却是内心的一种选择。)”触动了王奥林,他把这句英文纹在小臂上,提醒自己。说来奇怪,在这句话的心理暗示之下,在越来越驾轻就熟的每一次下潜中,王奥林不怕水了,反而爱上了在海里的感觉。
从事自由潜水,家人是否担心他的安全?王奥林很庆幸妻子一直无条件支持他的选择,还帮他说服自己的父母。“自由潜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挑战自己的极限。”王奥林说。王奥林曾眼见过不少失误、事故,自己也经历过一次事故。当时触底以后他就觉得身体不对劲,想迅速回到水面。但还没回到水面就失去意识,遭遇了浅水昏迷。幸运的是,他很快被救上来,抢救20多秒后恢复意识。“好像做了个梦,可能有点像人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体验过这一回失误,王奥林知道了什么是危险。
“一味追求数字与自由潜水的精神背道而驰,我对海洋、对自然没有敬畏,海洋惩罚我了。”在那之后,王奥林崇尚科学下潜,从不越雷池半步,也深刻理解了教练跟他说的话——“要在下潜时寻找感受,而不是数字”。
王奥林认为,每一次下海,都需要专注身体和内心的状态,这也是自由潜水最独具魅力的地方。“那里不只是漆黑和寒冷,还有极度的自由和宁静。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每一次下潜,就像回家。”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