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4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北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以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主创团队、专家学者及多家媒体代表到场参会,共同围绕《北上》的文化内涵、艺术视角、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剧集为同类型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的新思路与新启示。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电视剧《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书写了荡气回肠的运河故事,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在展现大运河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剧中,青春质感与时代气息兼具,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在CCTV-1综合频道、爱奇艺、江苏卫视热播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与口碑。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615%,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名收视率第一,同时在近三年所有黄金时段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第二每集平均收视率3.615%,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名收视率第一,同时在近三年所有黄金时段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第二。
电视剧海报。
深耕运河文化,绘就时代画卷
奔腾千里、渔火延绵的大运河,不仅是流淌的文化遗产,更是沿岸人民世代生息的母亲河。电视剧《北上》让地理空间成为叙事载体,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独特符号。该剧将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深度融合,让观众在品味运河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指出,大运河被列为国家文化公园,是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它是认识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和人文中国的重要历史地标。以大运河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作品不多,既具有宏阔历史视野,又兼具当代文化价值观照的作品更是少见。电视剧《北上》是一部具有这种创作意图和野心的作品,是连接传统中国“慢”与现代中国“快”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马骏表示,《北上》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标杆作品,呈现了鲜明的新时代文化品格。这部作品探索了严肃文学改编的全新路径,实现了文学和影视的双向奔赴,更印证了浩瀚的文学经典是影视工作者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电视剧中,青春成长和创业奋斗置换了原著的宏大表达,构建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全新共鸣点,以较大的艺术勇气,为文学改编影视剧作出了积极探索。
剧照。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剧中无处不在的运河元素让沿岸城市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打卡胜地,“文学IP+影视制作+文旅消费”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银幕流量到文旅流量的精彩转化。《北上》是一次寻根运河文化的影像之旅,是一曲尽享人间温情的凡人之歌,更是影视赋能文旅的生动案例。
丈量生命长河,描摹烟火人生
作为一部改编自严肃文学的电视剧佳作,电视剧《北上》没有执着于对原著的复刻,而是妙用视听手法重构文学魅力,形成了具有当代意味的双向奔赴。为真实表现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创作团队实景重建“花街”还原历史风貌;为将文学形象转换为有血有肉的影像存在,创作团队用脚步丈量运河,多位主创人员的成长经历写满了运河的影子。鲜活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艺术感染力,还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找到了共鸣与感动。
总导演姚晓峰表示,作为导演,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书写者,只有与所有的主创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才有《北上》这部作品的绽放。现实主义的创作天地无尽广阔,面前的热土、身旁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怀揣着真心和真诚,就一定能出好作品。从业三十多年来,我深知,只有永远以敬畏之心对待行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上》作者,《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表示,作为小说原著的作者,我很高兴看到作品的热播。在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我看到了《北上》被改编为不同艺术形态,它们在自身框架和艺术逻辑内成立,电视剧《北上》更是如此。因为一部小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通过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见证着我对运河情感的愈加浓烈,作为一个作者,我很欣慰。
剧照。
本剧“夏凤华”饰演者白鹿表示,我从小在运河边上长大,我心中的大运河就像剧中呈现的那样,见证着无数人的命运起伏,更承载着运河人的生活百态。 “夏凤华”与我此前饰演的角色有很大不同,她在岁月更迭中隐去波澜、在人生长途跋涉中返璞归真,从她身上焕发的新时代青年精神,是我与她的心灵交互。
本剧“谢望和”饰演者欧豪表示,电视剧中,运河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无声的主角。运河水流淌了千年,恰是因为有无数人甘愿做它的浪花,希望我们的作品也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能够激起观众心中的涟漪,为传承大运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本剧“谢天成”饰演者胡军表示,对于《北上》这部剧来说,原作是灵魂,改编是赋能,其中最根本的是这部剧对于文学性的展现。一部好作品要从细节出发,小到道具造型,大到故事主题,只有用心至深,才能开辟出艺术表现的新路径。希望这部剧传递的力量,能感染更多的人,只有稳稳走好每一步,才会有熠熠生辉的精彩。
主创团队与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重构地方叙事,激活当代共鸣
《北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更在于其深刻的地方叙事。电视剧不仅讲述了大运河沿岸的故事,更通过这些故事,让观众思考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作品以浓郁饱满的地域美学,激活了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活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转换,并非百分之百的重合,而是基于对原著文本精神取向的正确理解。电视剧《北上》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运河沿岸新一代儿女的生活面貌,让青春的无限风采和运河的文化基因相映成趣。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审美优势和审美个性,更呈现出创作者对运河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未来,期待有更多影视作品从文学作品的百花园中结成硕果,形成更为良性的双向互动。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表示,《北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探索。这部剧汇聚管理者、创作者等各方力量,体现了行业面对挑战时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视听艺术领域优秀创作的典范之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王国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等专家认为,《北上》是一部兼具历史气息与时代精神的电视剧佳作。该剧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真实的情感,成功勾勒出了大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图景。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北上》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的生动教科书。作品的热播既体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碰撞的深层关注,也验证了精品剧集跨越代际的文化凝聚力。未来,各方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历史为骨、现实为魂”的叙事策略,持续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