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显赫地位 为什么这里藏传佛教文物数量如此之巨?因为故宫见证了藏传佛教在中国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承认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藏传佛教随之兴盛,紫金城内的藏传佛教佛堂也日渐增多。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世班禅进宫,成为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此后,随着清朝的国力衰落,藏传佛教对皇权的影响逐渐式微。 “皇帝住在宫中时,每天早起后,一个殿一个殿烧香,然后再到办公地乾清宫吃饭,可见这个佛堂区的重要性。”罗文华介绍说。 从雨花阁向北,过了昭福门,便来到了宝华殿小广场。这里是清宫每年举办大型佛事活动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清代留下来的经幡。每年岁末,皇帝都会亲临参加“打鬼”。这是宫廷最高规格的佛事活动,主要为了祛除晦气。活动当天,皇帝会与漠北蒙古的大喇嘛、漠南蒙古的章嘉国师、西藏的达赖或者班禅并坐,足见藏传佛教在清朝的显赫地位。 如今,后人仍能从故宫馆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中,感受到当年藏传佛教的繁盛。故宫现馆藏宗教文物4.2万,其中80%是藏传佛教文物,可见藏传佛教在清朝统治中的深远影响。 文物保护与对外交流 罗文华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之后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是国际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罗文华不仅精通英文,还通晓藏、梵、德等多种文字。 谈到藏传佛教文物保护,罗文华显得有些忧心忡忡。“目前藏区的大量文物散落在各个寺庙中,具体数目都不清楚,没有整理,更谈不上保护。”据罗文华介绍,目前中国的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而不是西藏。虽然藏区保留着大量珍贵文物,但因当地文物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资金且人才匮,大量文物都有待整理统计,部分文物流失海外。近年来,国家加强对文物的管理,海关检查也更加严格,比起改革开放初期,文物流失现象有所改善。 为了让藏区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去年,故宫博物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一份文物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在博物馆建设、藏品研究与出版、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修复等方面开展合作,对西藏地区的考古调查也将分步进行。目前,故宫的文物保护专家参与的西藏大昭寺的文物整理保护项目已经开始。 记者采访时,“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正在故宫午门展厅展出。罗文华是此次展览的独立策展人,为此曾多次到访印度。谈及与印度的合作,罗文华感慨颇多:“印度是个文物古国,古迹比比皆是。中印在历史上交流频繁,彼此在文化上影响深刻。但进入近代,国民间竟然如此陌生。”在罗文华看来,现代的中印更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走进彼此,加强文化交流。每次到访印度,他都带回大批佛教研究的书,并视若珍宝。 谈及藏学在海外的影响,罗文华介绍说,藏传佛教文物在海外倍受瞩目,西方藏学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进入现代,对藏传佛教文化特别是喜马拉雅地区的研究,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都有丰硕的成果,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希望在未来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中国的一个藏学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广泛合作,深度挖掘故宫文物资源,这也是故宫的一个使命。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更是倍受世人瞩目的神秘之所。2016年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登陆中国院线贺岁档,观众终于可以透过大屏幕领略故宫古老而神秘的风采,了解故宫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为人知的生活日常,故宫也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英文阅读]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